和珅的這話雖輕,但把曾國藩瞬間從沉思中拉了回來。他茫然抬頭一看,見到和珅帶著微笑站在他麵前,心頭頓時一怒,開口就想駁斥。
但轉念一想,這和珅畢竟和自己有交情,而且還是林則徐所推薦的人。更何況,自從和珅來到禮部後,所做的都可圈可點,胸中也的確有些才華。平時,和珅又為人謹慎小心,思路清晰,言語舉止有禮,今天突然不顧上下之禮,居然在自己麵前說出這種話來,難道他已經知道了自己在朝中所遇到的難事?特意為自己解惑?
臉上怒氣一閃而隱,曾國藩打量著和珅,越看越覺得對方似乎真的有這種可能。不由得好奇起來,出言問道:“君實,你指的難事又是什麼?”
“大人所想的難事是什麼,君實所指的就是什麼。”
和珅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
“哦!你說說看。”
“在下看朝堂之事,不外乎分內外二種。現在尚還未到科舉、祠祭等時,但皇上這幾天卻頻繁召見大人們,而大人此次回來,又憂心忡忡,在下猜想,或許與外事有關。”
曾國藩意味深長地看了和珅一眼,問道:“君實所說的外事,是指那個外呢?”
“如在下沒猜錯的話,應該和夷人有關。”
“你怎麼知道的?”曾國藩驚訝地看著和珅,他所困擾的事的確和夷人有關,但這事知道的人非常少,隻限於朝中幾位大員,和珅隻不過是個小小的筆帖式,怎麼又會得道這消息的?
“其實不難,禮部本就兼著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而且戰事剛息不久,《南京條約》初定,但尚有許多首尾未能解決,夷人必然會提出種種要求。不過,在下隻是猜測,具體的究竟卻是一無所知。”
曾國藩默默地看著和珅,好一會兒,才點點頭。
“君實猜的不錯,的確和外夷有關,而且此事非同小可啊!”
瞧著曾國藩凝重的表情,和珅心裏不知道為什麼突然緊張起來,雖然他猜出了是外夷之事,但曾國藩說的非同小可,卻讓他頓時聯想到前年發生的鴉片戰爭。
“難道?英夷得寸進尺,竟然不顧剛簽之條約,又要來犯我大清?”和珅臉色大變,也顧不得上下之禮,急急地問道。
“唉……。”曾國藩長長地歎了口氣,搖頭說道:“這事倒不是英夷,而是其他夷人……。”
“其他夷人?!”和珅愣住了,不明白曾國藩指的其他夷人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又有外夷要打大清?如果是真的,那可真是天大的事了!
“君實,你也不是外人,我就和你直說了吧。”曾國藩歎聲說道:“朝庭和英夷《南京條約》、《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簽訂後,那美夷和法夷聞訊特遣派使臣來朝,說我們大清既和英夷簽訂了這些條約,就不能厚此薄彼,必須也得和他們也簽一份同樣條約才是正理。”
“什麼!這算什麼話……這不是強盜所為,趁火打劫麼?”和珅驚得目瞪口呆,憤憤不平地問道。
“沒錯!這正是趁火打劫!更氣人的是,他們還說,如果我大清不和他們簽約的話,就立即發兵來逼迫我大清定約。私下裏,甚至還傳出一句話來。”
“什麼話?”
“他們說,這叫見者有份,人人都不能落空……。”
“無恥!”
“的確無恥!可是……我們又有什麼辦法呢?”曾國藩痛苦不堪地搖著頭,看得出他內心的煎熬是多麼的激烈,多麼的無奈。
“美夷?法夷?”和珅的心中就像有一團怒火在燒,燒得他全身滾燙,氣憤難填。但是,他畢竟久曆官場,很快就讓自己冷靜了下來。
“大人,這美夷和法夷是什麼國家?”
“美夷叫美麗堅,據說曾是英夷的屬國,在七十年前剛獨自立國,地處大海的另一邊。至於這法夷麼,聽說叫法蘭西,位於歐羅巴……。”
這下和珅明白了,法蘭西他知道,以前乾朝的時候就知道在歐羅巴有這麼一個大國,且康熙朝的時候還曾有法蘭西人來過中國,這些都是有文史記載的,和珅作為《四庫全書》的總編,當時還看過這些記載。更何況,林則徐的《四州誌》裏提到過法蘭西,對於這個國家和珅還是比較了解的。
但這個美麗堅,和珅就不太清楚了。畢竟它建國才七十餘年,當年建國的時候,和珅還是權傾朝野的權相呢,而且當時大清帝國國力處於強盛時期,萬國來朝,傲立東方,那裏會去注意一個偏遠地方的小國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