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風雷九州 第二十章 事事之在點滴間(1 / 3)

和珅這次回京一呆就是二個多月,他沒料到自己會在京城停留這麼長的時間,本想辦完事後就早些回上海去,畢竟上海那邊一大攤子放著呢,雖說各處的主事人早在回京前都做好了安排,可眼下太平軍步步逼近,自己不在總是有些放不下心。

也許是蘭貴人的意思,鹹豐嘴上雖沒說刻意要留他,可幾次見麵時,就是故意不接他離京的話。既然皇帝沒開口放自己回上海,和珅也不能隨意就甩甩手跑回去,隻能硬著頭皮留在京裏。

不過,留京也有留京的好處。天子腳下消息靈通,特別是宮中、朝中動態什麼的,可要比他在上海得知的詳細、快捷得多了。比如說,皇帝今天晚上吃了什麼菜,為什麼事發了什麼火,或者那位大臣上了個折子給挨了批等等……隻要不出半天,就能落到他耳中。

更因為有蘭貴人這層關係在內,鹹豐還借著製造局順利籌建由頭,給和珅又加了個吏部尚書的銜。雖然這尚書銜論起來榮耀多於實際,但在所有人眼裏,這是皇帝進一步寵信他的信號。

很快,那些政治嗅覺比較敏感,平日又與和珅沒什麼牽扯的各部官員就像招蜂引蝶一般湧了過來。這些人,打著各種理由,用些千奇百怪的招式,與他攀交情、拉關係,出盡全力,盡量討好他這位“大紅人”,以期能在和珅身上借借東風,撈些好處。

這種事和珅早年就見得多了,處理起來熟悉得很。說實在的,這些官員也倒不全是清流口中所說的“無恥攀附之徒”,裏麵有能力,有才華的人並不在少數。隻不過朝中做官曆來有潛規矩,要想升官快,不僅要看出身、看門第、看師門等等,還要看與皇帝是否投緣之類。如果前麵這些都達標,那接下來的還要看關係,因為就算個人能力再強,如沒有一個能在皇帝麵前說得上話的領路人幫助,靠著苦苦熬資格,尋機會,搞不好,就是幹到老死也隻不過勉強混個紅頂子戴戴。

所以說,領路人在這些沒有後台,又出身平凡的官員心目中顯得特別重要。就像當年和珅進京時一樣,如果他沒有林則徐的薦信,又沒有曾國藩的提協和穆彰阿在道光麵前的那些好話,憑著和珅的才華,也得熬打多年才能出人投地。

做官難,難做官!這點和珅是異常清楚,況且他又不是腐儒,能借著機會在京中招徠一些自己人對以後的發展並沒壞處。當然,不是說和珅來者不拒,在這些主動投靠他的人中,和珅也是要做一些選擇的,隻要有才、有能力,甚至隻懂得拍馬的人和珅都會留下,而那些隻會吹牛,可九牛二虎之力就是拍不好馬屁的這種廢物,就是跑來給他看門和珅都不會要。

至於人品嘛,和珅倒不放在心上,既然能夠做出這種行徑來的人,閉也眼睛都知道人品也好不到哪去。但這點和珅卻一點都沒擔心,不管是小人甚至還是貪官,任憑他們怎麼折騰,還能逃得過和珅的眼睛?他們玩的這些花樣,和珅隨便拿出一點來就能做他們的祖師爺,就像孫猴子本事再大,還能飛出如來佛祖的手掌心麼?

就是這麼簡單,和珅輕輕巧巧地就收攏了一批京官為己所。用這些京官雖然官都不大,四品左右的占了一部分,其它都是五品左右,有的甚至隻是六、七品的小堂官,可這些人那個不是官場裏的老油子?京城裏的耳根子?這些人的能耐和他們的親朋好友再加上同年同學等等,彙聚在一起卻是一股不小的勢力,雖然還沒達到可以與肅順等人相抗的地步,但已經能夠隱約牽製一部分局麵了。

有了這些人,再加上和珅又在京城,還有鹹豐的支持,上海製造局的銀子戶部再也不敢壓了。不用和珅去催討,一到時間戶部就會乖乖地把銀子撥下來。

這個結果讓和珅高興,但也讓有人惱火。

特別是一直看和珅不順眼的倭仁倭大學士,借著此事連著上了幾道奏折,以“尚禮義不尚權謀……在人心不在技藝”之由大肆批判製造局的建立本就是一個錯誤,並指責和珅如此教唆皇帝使用洋夷淫巧之技,必將使國之不國,民之不民!強烈要求把製造局給停下來,免得一再糜爛國庫,白白花費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