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後,和珅帶著鄉勇回到上海,與出兵時相比,蘇州之戰令他損失巨大。二千鄉勇與五百守備兵最後隻剩五百多人,而且幸存者個個帶傷,要不是援軍來得快,差一點兒就在蘇州全軍覆沒。
“大帥,標下指揮不利,導致我軍損失慘重,請大帥責罰……。”
和珅擺手道:“省三啊,此戰非你之過,是本帥太大意了。我一直以為光靠著洋槍之利,定能把長毛攔於蘇州城外,沒想到長毛吃了虧後竟然改變戰術,這才迫使有此之敗。如果當初多帶些兵去,或者把那幾門炮一起帶上的話,或許就不是此等結果了。”
劉銘傳默然點頭,蘇州之戰後他一直也在思考著這些問題,對戰局的變化和自己這方的準備、應變等等發現了很多不足之處。劉銘傳雖然是一個天生的良將,可帶兵與強敵交戰畢竟是他生平第一次,這仗最後打成這樣,以雙方實力比較,劉銘傳已經做得很不錯了。
“省三,從今日起,你盡快把鄉勇重新整合起來。此次我方損失太大,鄉勇招募迫在眉睫,要不然,等長毛回過神再攻蘇州,上海就將無兵可出。”
“標下尊令!不過……大帥,不知此次招募將為多少人為準?”
和珅坐在椅中閉目想了想後,說道:“先招一萬,兵源你可去找少奎商量解決。你與少奎都是皖人,安徽正被長毛鬧得赤地千裏,如今是收攏人心,為國為家,殺敵報仇的好機會。”
劉銘傳連忙點頭稱是,同時心中對和珅的選擇感激萬分。現在安徽已經鬧得人吃人的地步,當鄉勇,拿糧餉是這些農民除了逃難外唯一的選擇,和珅這麼做,也是考慮到讓這些安徽難民多一條活路,更是給他們一個當兵殺敵,為家鄉人報仇的機會。
在蘇州,劉銘傳征得和珅同意後,親手連剮十餘名俘虜的太平軍,並把其他人一律梟首示眾,大大出了胸中一口惡氣。但是,這依舊不能抑製他對家鄉所發生的慘無絕倫之事痛心,與深深的同鄉之情。
一萬鄉勇,在普通練勇來看,從人數說隻能算是一般,就如李鴻章,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拉起了萬多人馬,而如今在長沙的曾國藩手下更有了近十萬大軍。但和他們相比,一萬人在和珅的隊伍裏,卻算得上是一個數量的飛躍了。
要知道,和珅的鄉勇從一開始就和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不同,和珅一直走的是精兵路線,全軍裝備是以洋槍為主,戰法用的也是洋人的列陣。出過洋,見識過洋人軍隊厲害的和珅,從一開始就以現代新式軍隊為藍本,摸索著想打造出一支接近洋人軍隊的新式隊伍。所以,他才會嚴格控製人數,隻練了近四千左右新軍。
但蘇州一戰後,讓他看到了自己先前考慮不周之處,雖說他的鄉勇攻擊力強大,兵員訓練有素,卻始終因為人數太少,無法左右整個戰局。在回上海的這一路上,和珅經過深思熟慮,這才決定把鄉勇規模擴大一倍以上,並全力發展在上海的兵工廠,爭取盡快製出槍械,把大軍裝備起來。
另外,和珅在這次戰役中還有個棘手問題。不懂兵,是和珅最大的缺陷,他雖然能老練地看到事物優劣之處,和看清楚別人的才華與品質,卻無法把這些運用到戰場上去,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而他手下,除了劉銘傳外,卻再無能獨當一麵的軍事人才,至於華爾這個美國人,和珅可不敢放心地把大軍交到他的手中,以華爾冒險大膽,貪財而不計後果的牛仔作風,天知道會搞出什麼事來。
“大人,李大人求見……。”
蘇州之圍解後,李鴻章隨著和珅一起來到上海,等安頓好手下鄉勇,他第一時間就來拜見和珅。
“少奎來了,快!快請坐……。”和珅笑容滿麵地親自出迎,把有些受寵若驚的李鴻章接了進來。
“中堂如此厚待,學生萬萬不敢。”李鴻章在和珅麵前依舊是一副小心翼翼的樣子,禮數絲毫不敢有缺,更不敢擺一點和珅救命恩人的架子,讓和珅見了暗暗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