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會之上,倭仁首先發難,緊隨其次的是被和珅罵為蠢才王八蛋的譚廷襄等人。
“於景和倚仗聖眷,私改祖製,擾亂朝政,以禮部改製為由並吞理藩院為實,結黨營私,圖謀不軌!其心可誅!”
倭仁白須飄飄,傲立朝堂之上,怒目圓睜,慷慨激昂,還真有那麼一身正氣之風。
“臣等附議倭大人之言,於景和如此所為有把持朝政之野心,還請皇上明察!”
“請皇上明察……!”
清流一派以倭仁為首的幾人爭先恐後,借題發揮,以此事為由往和珅身上亂潑髒水,什麼話危言聳聽就說什麼,一頂頂大帽子扣上來,瞧著架勢仿佛要置之和珅死地不可。
杜翰幾人在一旁煽風點火,指責和珅的不是,不過他們可比倭仁幾個聰明多了,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隻緊扣著祖製一條死死不放。
看著這幾人上竄下跳,和珅非但不動怒,反而笑了起來。倭仁地位雖高,卻未有什麼實權,而且他對人情世故並不精通,說的這些話也未免過火了些。批駁他私改祖製還能牽連得上,但要說他圖謀不軌完全是空穴來風,鹹豐大權在握,哪裏肯信?
而且,和珅這邊也不是沒有準備,恭親王奕訢的人當場就站出來替和珅辯答,直接指出那些罪名完全是捕風捉影,根本經不起推敲。
“倭大人,於大人進行禮部改製隻是出於時局考慮,如有不妥也是各部協調內事,您老是理學名家,怎麼卻把話扯到結黨營私上去了呢?還說什麼圖謀不軌,把持朝政,真不是笑話麼?” 直隸總督,大學士桂良站了出來,他在朝中資格較老,與倭仁不相上下,而且又是恭親王奕訢的嶽父,說出來的話頗有份量。
不等倭仁答話,譚廷襄立即就跳了出來:“各部協調內事?桂大人難道不見有人想用一部並吞另一部的企圖麼?六部設立至今,一向都是各司其職,而理藩院同六部並立,相互之間並無統轄之說,於大人想用禮部替代理藩院行事,這難道不是違製之舉麼?”
“譚大人這話差亦,理藩院與禮部都有對外交涉之權,於大人由禮部入手重整主客清吏司,也是為朝廷著想。如今洋人勢大,理藩院雖善理蒙、回藏之事,上下卻不善與洋人交涉,時常因處決不當而引起各國的事務爭端,再加上兩部權利相互重疊,有政出多門之嫌,進行調整也是恰當之舉。何況,違製不違製得由皇上斷絕,難道譚大人說是違製就是違製麼?以老夫來看,似乎是譚大人放心不下理藩院的那些權利吧。”桂良對譚廷襄可沒像對倭仁那麼好臉色,直接不客氣地諷刺幾句,說的譚廷襄一張老臉漲得通紅。
“桂大人。”倭仁替下譚廷襄,向桂良問道:“老夫想請教桂大人幾句話,可否?”
“倭大人,請說。”
“請問桂大人……。”倭仁的眼神向和珅一掃才轉到桂良身上:“老夫初通史書,記得漢光武帝劉秀在尚書台設三公﹑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書﹐為六部前身。西晉時﹐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屬尚書省。南北朝亦有六部,然名稱因王朝而異。隋初六部名為吏部﹑禮部﹑兵部﹑度支﹑都官及工部。至唐代改度支為戶部,改都官為刑部﹐遂成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然否?”
見桂良點點頭,倭仁淡笑道:“本朝崇德元年設蒙古衙門,三年六月,改稱理藩院。順治元年,改置尚書、侍郎;十八年,定官製同六部 ,理藩院尚書亦入議政之列 。這些老夫也沒記錯吧?”
接著,倭仁不等桂良反應過來,轉身就向鹹豐道:“本朝祖製已定,於景和大膽妄為私改祖宗之法,難道不是欺君妄上之舉麼?”
桂良雖是大學士,但在這上麵卻遠遠比不了倭仁,被他引經據典說的啞口無言,正要分辨幾句時,和珅終於站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