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神州飄搖 第二十八章 窺玄機如雷轟頂(1 / 3)

翁同龢是前科狀元,又是江蘇常熟人,此次奉聖意來上海傳旨也頗有些衣錦還鄉的味道,不坐轎子,反而騎在高頭大馬之上,可謂少年意氣風發。

蓉兒為和珅誕下子嗣,作為姐姐的蘭貴妃心裏當然高興,在枕邊向鹹豐吹風,嘮叨著要給妹妹、妹夫一些恩典。一向寵愛蘭貴妃的鹹豐當然不會拒絕,何況和珅曾經還是他的老師,現在又是大阿哥的太傅,既是親戚又是當朝重臣,怎麼說也不能馬虎,就從翰林院挑了翁同龢這個狀元去上海辦這趟差。

和珅大名在朝中早就遠揚,如今又兼任禮部尚書,翁同龢雖是狀元出身,但在和珅麵前卻不敢狂妄,先代皇帝宣完旨後,就以學生身份上前拜見。

“狀元公不必多禮,請坐……請上座。”和珅笑著挽起他的手,像對待老友一般接待著,令初出茅廬的翁同龢感激萬分。

“老師在上,學生何德敢上座,還請老師多多教誨才是。”到了內堂,翁同龢卻說什麼也不肯上座,推辭了好一番,最後隻肯坐在和珅下首,神態畢恭畢敬地以弟子之禮相待。

“叔平,你狀元及弟時我尚未執掌禮部,這一聲老師可當不起,你我還是兄弟相稱吧?”

“老師身為帝師,又是當朝太傅,禮部尚書,學識淵博,名揚天下。學生求學之時就仰慕老師已久,何敢平輩相論?何況老師在京能不戀權棧,親力在上海為朝廷南征北討,收複大片疆土,學生乃江蘇人,家鄉受長毛之患極深,更當感激老師剿殺長毛之功……。”

聽著翁同龢滔滔不絕的話,和珅淡淡一笑,也就隨著他的意思認了下來。

翁同龢剛從京城來,和珅不由得向他問了些近來京城的事,翁同龢當即也不隱瞞,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再加上他的恭謙,很快就引起了和珅的好感。

在談話中,和珅覺得翁同龢才學雖好,為人也算正直,但功名心卻是頗重。但想想他如此年輕就狀元及弟,有些功名心也無傷大雅,自己當年與他也不一樣?出於好意,和珅話中悄悄點了他幾句,翁同龢也是聰明人,一聽就明白,更是對和珅心存感激。

“叔平,你此次能在上海停留多久?”

“回老師,聖意並未限定學生時日,學生想借此機會在老師身邊多呆幾日,好好請教一番。”聽和珅問話,翁同龢恭恭敬敬地連忙答道。

和珅聽了擺手笑道:“嗬嗬,請教可談不上,叔平可是狀元公,才華橫溢,一手詩詞定是好的。如叔平不棄,在政事等如有不明之處,你我相互交換一些見解到是可行。”

“多謝老師指點!” 翁同龢一臉喜色,連忙站起身來。

“坐、坐!”和珅笑容可掬地請他坐下,說道:“叔平既然不忙著回京,倒不如在上海好好看看……對了,有時間再抽個空回家鄉瞧瞧,雖說常熟尚不太平,但有左大人的新軍在,應該能保得叔平平安。”

翁同龢雖是狀元,又是欽使,但畢竟是剛踏入官場的毛頭小子。和珅作為當朝重臣,又是皇親,能以如此相待,令他感激不盡。

兩人相談甚歡,對和珅來說,拉攏翁同龢這個年輕才俊對自己的勢力隻有好處沒有壞處。翁同龢現在雖官職不高,但他是狀元出身,隻要在翰林院裏打磨幾年,放出去就是一方良才。對這種士林中堅,和珅絕對不會放棄招徠的機會,何況翁同龢從一開始就有投靠自己之意,和珅哪裏不明白順手推舟的道理?

一連三日,翁同龢都跟在和珅身邊,在和珅的帶領下參觀了製造局的各個衙門,並向他詳細解說製造局所產各種機械、軍火之用。各種新奇的物件,看得這位本隻懂得讀聖賢書的翁同龢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老師,您為何對這等奇技淫巧如此看重?花費如此多的銀兩與人力呢?要知道如今長毛內亂,百姓疾苦,如是把這些銀兩用到實處那該有多好?”

當從和珅口中得知這些東西所費多少精力,又耗多少銀兩之時,剛前還興致勃勃的翁同龢就有些不樂地放下手中的一杆槍,不悅地問道。

“你以為這些隻是奇技淫巧?”和珅看著這個年輕人搖頭笑道:“難道這銀子就沒花在實處麼?”

“老師,聖人有雲……。”

“我知道你想說些什麼,叔平,我且問你幾個問題可否?”和珅不等翁同龢雲出來就打斷了他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