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神州飄搖 第三十七章 賣了自己數銀子(1 / 3)

李鴻章接和珅傳書,在左宗棠率軍北上的第二天,就以手下淮軍為主力,配合曾國藩一起向太平天國施加壓力。

李鴻章此人胸有大誌,又善權謀,任安徽巡撫後就學著他老師曾國藩招募鄉勇,力圖打造出一支能與湘軍媲美的淮軍。這些年裏,為了淮軍他可是下了不少功夫,加上安徽地處兩江,借著與和珅的關係也得了不少好處,現在淮軍雖然比不上左宗棠新軍的強大,但在稚型上卻有了些新軍的模樣。

李鴻章文雖不如曾國藩,武也不及左宗棠,但他善於模仿,更懂得學習的道理。以一介書生帶兵,數年的團練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為將之道,積極吸取他老師曾國藩的教訓,不在一時勝敗,不逞匹夫之勇,穩紮穩打,幾年下來隱約已成繼和珅、曾國藩、左宗棠等三人之後的又一員中興之臣。

而且,李鴻章雖師出曾國藩,但性格卻與曾國藩截然不同。曾國藩乃聖人之後,為人處事講究“儒緩”,性格使然,每有大計常會猶豫再三才決,過於小心謹慎。而李鴻章的作風明快果斷,戰略和用人眼光尤在曾之上,所以他的淮軍實在雖遠不如湘軍,但從組織結構和人員配置上看,卻強於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的湘軍。

淮軍現有四營,分別由張樹聲、潘鼎新、吳長慶、丁汝昌各為統領,同時大膽起用郭嵩燾、丁日昌等一批務實肯幹的洋務派官員,建立起了不同於湘軍的幕府,以務實幹練、通曉洋務為基準的淮軍幕府。在這點上,更對和珅胃口,也是和珅特別看中李鴻章重要的一點。

和珅一行剛踏入安徽境地,李鴻章聞訊就派丁汝昌帶兵迎接,並親領手下淮軍在安慶為和珅接風洗塵。

“少奎辛苦,如今淮軍與長毛戰局如何?”和珅沒和李鴻章多多客套,兩人見麵後立即就問起當前戰局來。

“請中堂隨我來……。”李鴻章帶著和珅走進內堂,來到一副地圖前,指著上麵細細述說起來:“我淮軍從安慶東擊,前鋒已近蕪湖一帶。張樹聲、潘鼎新部已初步抑製住長毛在江蘇西境的力量,正與李秀成部形成對峙局麵……。”

和珅瞧著地圖,點頭又問道:“滌生兄的湘軍呢?現在何處?”

“老師的湘軍已經到英山,正往霍山、六安等地挺進。不過老師的敵手是賊寇石達開,此人帶兵有方,不可小視,而且身邊還有陳玉成等人協助,湘軍目前進展緩慢,突進阻力頗大。”

石達開是什麼人和珅當然清楚,太平天國內亂後,在軍中威信最高也是最能打仗的就是這位翼王了。前些年一舉攻破兩大營,舉兵北伐的主將正是這個石達開,就連朝中第一悍將僧格林沁也在石達開手下吃了不少苦頭,再有英國人暗地支持,這才會導致那次打算三麵夾擊,一舉收複南京的計劃失敗。

與李鴻章會麵前,和珅已經做了考慮,現在左宗棠遠在天津,江蘇可以說是實力大減,雖有李鴻章、曾國藩兩軍牽製太平軍主力,但和珅最放心不下的還是江蘇。江蘇如一失去,上海就將危急,上海可是和珅的命根子,不僅是他的財賦來源,更是新軍、湘軍、淮軍等軍械供應要地,同時也是他將來借此與各國抗衡的基礎。

所以說,在眼下的局勢既要解決英國人的問題,又要解決太平天國的問題,同時還要防止意外發生。這麼錯綜複雜的關係,和珅必須要有個妥善安置,要不然等他到了北京再考慮,就為時遲亦。

“中堂,您是否有話要對學生說?”李鴻章善於察言觀色,見和珅默默瞧著地圖不語,輕聲地在旁問了一句。

“少奎,我先問你。你手下淮軍如隻要牽製長毛而不作突擊之舉,還能剩下多少實力?”

“中堂問的是不是隻守不攻?”

“正是!”

李鴻章默默算了算,答道:“回中堂,學生的淮軍暫有四營,每營的人數要比湘軍普通一營多些,以八千人馬為基數,另有一萬五千團練鄉勇未編入其中。如以中堂所說隻以牽製為主,學生估算有三營人馬足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