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假借和談,逼迫鹹豐把新軍調走,再次偷襲天津的消息在第一時間就被和珅得知。這個結果正是他一直擔憂的,也是他故意停留在英山不動,靜觀其變的主要原因。
可他萬萬沒有想到,國難關頭,作為一國之君,天下共主的皇帝竟然丟下他的子民跑了。皇帝、皇族成員與朝中大臣們這麼一跑,不僅給本就防禦力量不足的京城抽走了最後的剩餘兵力,從而造成帝國最重要的城市成了一片幾乎不設防的地帶。更嚴重的是,皇帝的這種行為讓天下人感到陣陣寒心,往日繁花似錦的京城如今愁雲彌漫,人心惶惶,人人走在路上行屍走肉,個個仿如末日來臨一般。
聽聞鹹豐逃跑的消息,和珅心急如焚,連忙調已安排好的淮軍,再加上曾國藩的部分湘軍星月北上,日趕夜趕,終於在英軍快抵達京城時攔住了對方的去路。
長途跋涉的援軍疲憊不堪,何況這些淮軍與湘軍的戰鬥力本就遠遠不如英軍,加上這支隊伍又是兩軍組成,相互的戰術配合與協調嚴重不足,此次和英軍決戰,和珅沒有半點取勝的把握。
幸好軍中有劉銘傳在,劉銘傳不愧是名將之才,在增援路上就主動提議從軍中抽出一部分精銳擺到陣前,其餘各部在後押陣,給英國人造成一種對麵戰鬥力很強的錯覺。由於時間緊迫,和珅稍一思量就答應了劉銘傳的建議,同時把整個軍事指揮權交給了他,讓他全權負責阻截英軍的戰鬥。
劉銘傳不顧期望,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在軍中調整了部署,並以精銳部分先行迎敵,與英軍展開了這一場試探性的戰鬥。
戰鬥結果雖然是中國軍隊比英軍損失多出三倍,但這一招卻讓英軍停下了前進的腳步,小心收攏兵力,暫時形成了兩軍對峙局麵。
現在,英國遠征軍的陸軍兵力為一萬二千人左右,和珅的援軍除兩營的一萬六千淮軍外,還有一營的五千湘軍,合計二萬一千人。從數量上對比,中國軍隊的人數幾乎是英軍的一倍,但從戰鬥力來看,中國軍隊卻遠遠不如英軍。
一萬六千淮軍中,全部裝備著洋槍,能被稱得上精銳的隻有六千人左右,剩餘的一萬人和另五千湘軍在正麵交戰來看根本就不是英軍的對手。而且剛才的戰鬥中,那六千被劉銘傳擺在最前端的精銳已經損失了一千多人,這樣一來更使得劉銘傳手上可用兵力嚴重不足,眉目中忍不住露出了一絲擔憂的表情。
“你做的很好!”和珅知道劉銘傳是怎麼想的,麵對戰後的損失非但沒有責怪他,反而好言安慰道:“英軍如今判斷失誤,估計短時間不會再向我軍發起進攻。我們身後就是京城要地,京城乃天下中樞所在,斷不可失,你無論如何都要把英軍擋在這裏。”
“請中堂放心,在下就算是粉身碎骨,也不讓英軍前進一步!”
“好!”和珅讚道:“有省三在,我當然放心!不過……我不要你粉身碎骨,隻要盡量與英軍周旋,拖延時間即可。想來左季高現在也應該得訊往回趕了,所以,我們需要的時間!英軍遠道而來,缺乏後援,現在時間拖得越久對我們越有利!”
在和珅與劉銘傳為接下來的戰鬥做著安排的時候,他們對麵的克靈頓將軍卻皺眉想著對策,考慮著應該怎麼突破中國軍隊的防禦,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後的勝利。
“將軍閣下,再往前就是中國的首都了,您還在等什麼?讓我們勇敢的士兵們前進吧!用我們槍炮撕開他們脆弱的防線,讓他們的鮮血和哀嚎給我們帶來光輝的榮耀!”
試探性進攻結束後,一直在戰場觀戰的巴夏禮暗暗鬆了口氣,他覺得對麵的中國軍隊雖然人數比遠征軍多,但戰鬥力卻遠不及英國的遠征軍。在他來看,此次戰爭的勝利就在眼前,為了盡早取得勝利,克靈頓應該馬上下令全軍進攻,擊潰最後阻攔的中國軍隊。就算遠征軍有部分損失,對於整個勝利而言,這也是值得的。
可是,巴夏禮是個政客卻不是一個軍人。作為軍人的克靈頓將軍所考慮的不僅僅隻有政治的角度,更要從軍事的角度與作為軍人的立場出發,如果是士兵的鮮血來贏取一場慘勝的話,這個選擇他是絕對不願意做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