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遠征軍主動後撤了,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克靈頓將軍突然收到了運輸隊在途中遭到襲擊,全軍幾乎覆沒的噩耗。
襲擊英軍運輸隊的不是別人,正是左宗棠的新軍。左宗棠接聖旨無奈撤出天津,轉道南下兩江時就留了個小心眼,故意走得慢吞吞的。等和珅的信在半道送到他手上後,左宗棠更認可了他的判斷,果斷下令改變了行軍路線,以部分新軍繼續做出南下舉動來迷惑敵人,而自己卻親率大部暗中折回,繞道邯鄲,往北潛入白洋澱地區,神不知鬼不覺地藏了起來。
和珅的援軍與英國遠征軍在北京東五十裏展開接觸戰的時候,左宗棠完全可以在一日之內就從廊坊一側突出,配合和珅前後夾擊英軍。但左宗棠卻沒這麼做,當他確認援軍的構成與數量後,反而讓大軍晝伏夜出,不得輕舉妄動。
這麼做是要冒很大風險的,但也正表麵了左宗棠的高明之處。和英軍交過手的左宗棠非常清楚英軍戰鬥力的強悍,在沒有大炮支援的情況下,新軍並沒有絕對把握與英軍一戰。何況新軍自兩江遠道救援天津,經過幾次消耗,身邊所攜帶的彈藥也剩餘不多了,就算與和珅的援軍從前後一起夾擊英軍,最多也是打個兩敗俱傷的結果,要是讓英軍大部安然撤回天津的話,戰局依舊隻是回到前些時候的對峙局麵而已。
要麼不打,要打就要把對方打痛、打殘!失去卷土重來的資本,左宗棠考慮再三,才決定按兵不動,選擇最恰當的時機出擊。
當然,他也不是沒考慮過和珅的援軍問題,在強大的英國遠征軍攻擊下,由淮軍為主力,湘軍為輔的援軍究竟能不能頂住英軍的進攻,這是誰也不知道的。左宗棠雖然做出了這個決定,但也暗暗為和珅捏了把汗,並派斥侯密切注視前方兩軍戰況,萬一和珅的援軍支持不住的話,他的新軍就算放棄計劃,也隻能提前出擊。
不過,和珅的援軍沒有讓左宗棠失望,完全放權給劉銘傳的部隊居然頂住了壓力,死死把英軍給拖在了陣地前,不僅殺傷了大量英軍有生力量,而且還消耗了英軍大批物資,最終逼迫英軍暫時休戰,原地等待後方的運輸補給。
前方的消息傳到左宗棠處後,左宗棠頓時大喜過望,當即下令全軍出動,嚴密監視住廊坊到北京的要道,並以埋伏偷襲的戰術一舉擊破了英軍運輸線,從而奪得了大批物資。
這些物資是前方英軍急需的,同樣也是左宗棠新軍所缺乏的。有了這些,不僅使英軍主力的戰鬥力銳減許多,更能讓新軍得到迫切需要的補充。等消滅英軍運輸隊後,左宗棠果斷拿下廊坊,把英軍的退路給生生切斷。
左宗棠新軍突然出現,不僅讓中國軍隊士氣大振,同時也讓英國遠征軍上下驚恐萬分。遠征軍陸軍司令克靈頓將軍接到運輸線被斷的消息連忙收攏兵力,再也顧不上攻擊北京,掉頭就向東往天津直衝。裝備著世界上最先進武器的新式軍隊,一旦失去彈藥補給的後果會是什麼,克靈頓心裏當然清楚,所以當前之下最要緊的是打通被切斷的退路,重新恢複與遠征軍在天津總部的運輸線,才能拿回戰場主動權。
而遠征軍總部接到運輸線被斷,廊坊重新被中國軍隊占領的消息後也是心急如焚,額爾金立即派出手上的剩餘陸軍,加上一部分的陸戰隊由能幹的萊特上校率領,企圖重新奪回廊坊,並與克靈頓的大軍彙合。
就這樣,戰場出現了一個奇怪的局麵,克靈頓的軍隊夾在新軍與和珅的援軍之間,兩麵受敵,卻不顧後方損失,拚命向廊坊地區攻擊。而左宗棠的新軍占據了廊坊,擺開了東西兩條戰線,同樣承受前後巨大壓力。在這種時候,就看誰能挺得下去了,如果左宗棠能頂得住兩路英軍的攻擊,守住廊坊地區不失,就能成功逼迫克靈頓全軍投降,而一旦丟了廊坊,讓英軍兩路在此突破彙合的話,他精心策劃的這一戰就將前功盡棄。
從兵力而言,新軍並沒有兩路英軍加起來的多,從軍事素質上來說,新軍也稍遜天下聞名的英軍。特別是在東線戰場,萊特的援軍擁有著從軍艦上卸下的重炮,在火力上具有壓倒性的優勢,給新軍的順利阻截帶來很大的難度。幸好,萊特的援軍不是英軍主力,總軍力人數並不占優,在新軍依托地形的防禦下,雖然守的異常艱難,但也勉強頂住了多次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