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軍第一強國是英國,尾追其後的是法國、俄國、美國、普魯士等國家。但是,大英帝國的皇家海軍不論是從艦隻數量和噸位上來比較,其規模要大大超越其餘七大海軍強國的總和。
不僅如此,英國人已經開始陸續淘汰原有的蒸氣木帆船,著手大批建造威力強大的鐵甲艦隊,以保持它海上霸主的稱號。中國想建海軍,最好的模式就是參考英國人,並向英國定購新式軍艦,用最快也是最簡單的辦法,來完成海軍的構建。
可是,這隻不過是想想而已,派留學生去英國或者歐洲其它國家學習海軍戰法,這並不太難,難的是從英國人那裏購買軍艦的願望實難實現。先不說中英在一年強剛爆發了一場戰爭,高傲的英國佬被中國人打得落花流水,數萬士兵被俘不算,還直接造成了英國內閣的集體辭職。
英國人自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稱雄世界,哪裏吃過這麼大的虧?雖然英國政府被逼無奈與中國簽訂了休戰和約,但戰敗的恥辱始終讓英國人耿耿於懷。
和約簽訂後,英國在遠東的利益受到了一定的損失,在中國的勢力雖然依在,卻也大不如前了。這種情況下,英國人怎麼肯把新式的戰艦賣給潛在的對手呢?更別說這個對手在不久前還剛剛狠狠揍了英國臉上一巴掌,在全世界掃了英國人的臉麵。
除去英國,剩下來的就是法國、俄國、美國、普魯士等國。法國和俄國正陷入歐洲戰火之中,而且這兩個國家對中國都有野心,不論從現實的情況還是從政治角度出發,從法國和俄國采購軍艦的方案也是不實在的。
在中國與其餘歐洲國家未建立起正式外交關係的情況下,和珅把軍艦來源盯在了美國和普魯士身上。這兩個國家是和珅非常熟悉,而且又有良好交往的基礎,同時,中國更已經暗中與這兩國簽定了同盟協議,作為盟友的一方,向他們求助應該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不過,令和珅為難的並不是兩國政府的態度,而是兩國國內暫時沒有這能力來幫助中國。
先說美國,美國的南北戰爭雖然在中國的幫助下,北方很快就扭轉了劣勢,轉守為攻,占了上風。可美國南方的戰爭潛力依舊龐大,以北方政府的估計,要想真正打敗南方,重新統一美國還需要一段時間。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根本無法為中國建造軍艦,作為美國公使的蒲安臣也就此情況向和珅表示遺憾,請求中國盟友的諒解。
至於普魯士,那又是另一種情況。在中國和美國進行聯盟後,尤其是和珅在經濟上的暗中支持下,普魯士開始了準備已久的統一德國的計劃。當年來訪上海,並與和珅簽定協議的普魯士特使奧托回國後,很快就得到了腓特烈國王的青睞,被委任為普魯士首相。
奧托.馮.俾斯麥先生擔任首相後,第一步就是與意大利結成軍事同盟,趁法國和俄國陷入戰爭泥潭的機會,利用外交手段取得了中立承諾,改組全國軍隊,裝備新式武器,發動了對奧地利的戰爭。
這場戰爭關係到兩國爭奪德意誌統治權的關鍵之戰,在這種情況下,普魯士必須調動全國所有的軍事資源,以全力一舉擊敗強敵,方能完成複興德國的目的。俾斯麥首相無暇在這種時候顧及中國的要求,何況普魯士的軍工雖然發達,但在軍艦製造上的工藝和數量上卻遠不如英國和美國,就算沒有爆發戰爭,普魯士對中國的要求也遠遠無法滿足。
為了這事,和珅可是傷了不少腦筋,最後實在沒有辦法,隻能約見兩國公使私下商談。
在府中設下家宴,應邀出席的美國公使蒲安臣和普魯士公使李福斯準時赴宴,來到了和珅府中。
“兩位公使先生,在京城還住得慣麼?”
和珅與蒲安臣算是老朋友了,普魯士公使李福斯上任後大家也見過幾次,何況和珅與奧托.馮.俾斯麥首相交情不錯,李福斯來中國前曾經受俾斯麥之托給他帶來問候,雙方相處的也比較融洽。見麵後,大家並沒有過多的客套,兩個洋人在中國日子也不短了,學著中國人的習慣笑嗬嗬地相互拱了拱手,一起進了府中。
“感謝首相閣下的關心,北京的氣候雖然比上海幹燥,但作為一個外交官,我更喜歡呆在北京。”
“李福斯先生說的不錯。” 蒲安臣笑著點頭道:“能在一國的首都和首相閣下相談,這是件非常愉快的事。作為美國的公使,我代表美利堅政府向您在中國外交開放所做的一切努力表示感謝。”
“不必客氣。”和珅擺手笑道:“其實把各國公使館遷來京城是理所當然的事,既然世界上其它國家對此已有定律,作為大國的中國當然也要遵循國際規則行事。以前因為種種原因,委屈各位在上海呆了這麼多年,對此我代表皇上和兩宮皇太後,向大家說聲對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