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斯把消息傳回國內後,普魯世國王威廉一世、首相俾斯麥聞訊欣喜若狂,當即就答應了中國人的請求,並由李福斯作為普魯士全權代表,與和珅馬上簽約。
兩國各取所需,心照不宣。前後僅僅幾天,一份能影響到無數國家,橫跨歐亞兩洲的協議在和珅的書房內悄悄落實了。
“恭喜您,公使先生。”
“同樣也恭喜您,尊敬的首相閣下。”
當和珅與李福斯各自把簽上自己姓名的那份交給對方,進行互換時,兩人同時露出了微笑,表示祝賀。
協議很快就生效,和珅通過已經準備好的銀行第二天就把巨款撥給了普魯士政府,當然為了隱瞞此事,撥款的原因和手續是做了掩飾的,一切都辦得非常小心,免得走露風聲。
普魯士龐大的軍事機器也在一瞬間動了起來,同時,為了配合開戰的借口和原因,普魯士外交部門開始利用各種方式向法國進行挑釁,凡是在歐洲事務上,法國讚成的,普魯士一概反對,設下圈套,以此來激怒高傲的法國人,避免主動開戰在國際道義上的尷尬。
法國自拿破侖崛起後,就是歐洲第一強國,雖然拿破侖最後在滑鐵盧戰敗,但這並不能抹殺法國的強大。如今的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侖三世,這位拿破侖的侄子一心想複興拿破侖最輝煌的年代,把整個歐洲牢牢地捏在手中。
誌大才疏的拿破侖三世並沒有他伯父的治國手腕,也沒有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高超指揮能力。他的上台完全靠的是拿破侖遺留下來的威望和無恥的政變、奪權來的,當他終於坐上了法國總統的位置後,又不顧共和國的憲法,悍然用手中的軍隊發動政變,擅自修改憲法,最終登上了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皇位。
缺乏政治手段的拿破侖三世,對內采取軍事獨裁,打壓敵對勢力的治國模式,對外是四處出擊,為了利益到處開戰。他采取擴張主義的政策,頻頻對各國發動一係列的侵略戰爭,更對萊茵河地區豐富的天然資源早已垂涎三尺,但一直苦於沒有機會下手,如今普魯士竟然敢觸犯法國利益,恰好使得想對普魯士動手卻沒有借口的拿破侖三世暗暗竊喜,黨紀不顧後果,主動向普魯士正式宣戰。
宣戰後,法國立即編成萊茵軍團開赴前線,二十二萬大軍由拿破侖三世親任總司令,勒布夫為總參謀長。而普魯士在境內集合了三個軍團,共計四十七萬人,由威廉一世為總司令,毛奇為總參謀長。
從軍事實力對比來看,普魯士的兵力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法國人卻對此一無所知,驕傲的拿破侖三世根本就沒想到普魯士人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裏準備起如此一支大軍來。當然,他們更不會知道,普魯士能夠瞞著法國人做好如此準備,背後實際有著法國一向看不起的中國人影子。
普法開戰,消息很快就傳到了中國。由於戰爭已經開始,法國急需遠東艦隊和遠東陸軍團返回本土,配合主力軍團向普魯士戰鬥。正因為這個原因,法國公使布爾布隆一反前些日談判的常態,變得焦慮起來,要求中國盡快處理完天津事件的善後工作,完成所有賠償。
法國人著急,和珅瞧在眼裏樂在心頭。能把法國的軍力拖在中國,這對中、普兩國都是有好處的。何況,法國急於歐洲戰事的需要,主動調整了對天津事件前期開出的籌碼,他們這麼做的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和珅作為始作俑者,當然明白應該怎麼去對答。
法國人退一步,和珅就進一步,絲毫不給法國人半點機會。本自覺得能敲詐中國人一票的法國公使布爾布隆現在是急的團團轉,麵對中國人不溫不火的態度,和國內一天幾份電報的催促,他仿佛被丟在火堆邊烤著一般,難受急了。
“首相閣下,貴國對天津事件的賠償數額確認……究竟還需要多長時間?”
“這個……很不好說啊……。”麵對布爾布隆的質問,和珅神色為難地答道。
“什麼?!”和珅這句話,一天跑了總理衙門不下三次的布爾布隆已經聽的耳朵裏快起繭子了。
“公使先生,您別先急,容我好好解釋……。”瞧見布爾布隆的一張臉沉了下來,和珅帶著誠懇的神態向他說道:“貴國提出的條件實在是太苛刻,雖然對我本人來說,是願意在兩國友好的基礎上盡量滿足貴國的需要,妥善解決此事的。可是,您不知道,近來我朝廷中的強硬派越來越多,更有好些重臣提議絕不妥協,不惜與貴國就此一戰!而且這種意見在大臣之間占了上風,就連兩宮太後也對此看法表示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