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神州飄搖 第七十五章 奕訢夜闖儲秀宮(1 / 3)

從表麵看,天津事件得到了圓滿解決,法國迫於和普魯士戰爭的緣故。主動接受了中國政府提出的價碼,低調完成了這次交涉。這個結果,在朝中清流、強硬兩派看來還是勉強能夠接受的,既最大限度保證了朝廷的麵子,又避免了戰爭的發生,就連兩宮太後也覺得非常滿意。

可是,和珅卻沒放下忐忑不安的心,密切注視著歐洲的戰況。普魯士這邊他已經壓下了籌碼,一旦賭輸,結果要比接受法國的賠償還嚴重幾分。

中國和普魯士的協議看起來是兩國名義簽訂的,可實際在中國這邊,和珅除了幾個心腹之外誰都沒有告訴。久於宦海的他考慮再三,把所有人都給悄悄瞞過了,這倒不是他故意想這麼做,而是考慮到這件事的機密性和朝中眾人意見的不統一性,一旦消息傳了出去,朝廷是否能夠同意這麼做還是一個未知數,就算同意,也定然會鬧得沸沸揚揚,舉世皆知。反正采購軍械的大權在和珅手上,資金的調用也都是他一手著辦,倒不如自行其事來得方便。

除了這件事,和珅更留意著另一件事。天津事件雖然已經處理完畢,那十幾個罪魁禍首也就地正法了,但這事件從開始到發生再到後來的朝中各派討論中看出,中國和西方文化的差異有多大。

簡單的說,這是一種文化不同,但仔細地想,卻也體現了百姓的愚昧無知。那些關於教堂的謠言是如此荒唐可笑,可偏偏卻有這麼多人上當相信,從而挑起了百姓們的怒火,導致悲劇的發生。

天津是個大城,是五大通商城市之一,又是各國領事館所在,按理說,在天津的洋人並不比上海、廣州來得少,可就在這種地方卻能有如此謠言蠱惑人心,難道不能讓人深思麼?

今日有天津,來日就有可能換一個地方,隨著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接觸加深,再加上這些年國內各種新式工廠的新建等等,萬一到時候再有別有用心之人用謠言煽動百姓,攻擊各國僑民、外交人員,甚至那些費盡心血才建起的工廠的話,好不容易打開的局麵就將毀於一旦。

正因為如此,和珅覺得現在起新辦學校,引進西方科學的時機是刻不容緩了,就算不能讓全天下的人都改變原來對洋人的那種看法,可至少也要讓一部分人知道,那些洋人和國人並沒有什麼不一樣,他們不是吃人的生番,也有著和中國千年一樣的文明和知識。

辦學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從小培養起和珅所需的人才。雖然眼下朝廷已經開始挑選大批的幼童出海留學,但這隻不過是權宜之計,並不長久。隻有從根本上改變,仿造西方國家,建立起從小學到大學的整個教學係統,才是百年大計。

關於這個想法,作為從小在海外長大,遊曆歐洲的辜鴻銘是舉雙手讚成,極力擁護和珅對教育進行變革。不過,和珅盤算良久,始終下不了決心。

中國采取的是科舉製度,科舉可以說是學子和官員的根本基礎。和珅想變革教育,必然會觸及科舉,這等於是向全天下的學子開戰!那些失去晉升之道,寒窗十年的天下學子難道會眼睜睜地瞧著和珅如此折騰麼?到時候不聯合起來反對才怪,和珅做事向來穩重,前後考慮周到,又哪裏會為如此事竟然得罪天下人,把自己放到火上去烤呢?

激進的教育變革是徹底行不通的,這種觸犯絕大多數人利益的事想都不用,必然會以失敗告終。但是,新辦學校的事還是得著手準備,可從規模和職能上,卻和普通學校有著不同。

海軍學堂、陸軍學堂……甚至各種技術學堂,和珅別出心裁,把各行各業分門別類,讓辜鴻銘以同文館的名義在各處建學,針對性地招收學員。至於小學堂等等,和珅覺得各處教堂所想的辦法不錯,經過協商,向教會提出由中國政府出麵協助教堂收養孤兒,興建幼學,教授他們西方知識。這麼一來,既能達到目的,又能避免民間謠傳的洋人吃小孩的事發生。

對老百姓來說,有朝廷的出麵可比洋人自己出麵能信任得多了,這麼做既能讓老百姓放心,又能協助教會提高在中國傳教的效率,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那些洋教士們聞訊後個個連連點頭,配合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