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神州飄搖 第八十二章 國家前進的隱患(1 / 2)

這兩年裏,中國的洋務運動在和珅的主導下進展順利,更加上從法國拆卸的那些設備,已在五大通商城市與內陸各處建起了不少新式工廠。

這些工廠的建立,給低下落後的中國工業帶來了極大好處,特別是那些采礦、冶煉等機構的建設使用,使得製造局在普通鐵礦、煤炭等原料需求上取得了一部分自足。雖然中國的鐵礦質量稍差,所煉出的鐵水並不能達到軍工製造方麵的要求,可對於普通工業的其他需求來講已經足夠了。而且,辜鴻銘還通過同文館向西方聘請了專業人才,抓緊改良冶煉工藝,提高產品質量,試圖早日滿足自供自足。

各處的洋務派,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丁寶禎等人也在加快各地的建設,逐步使沿海地區有了現代工業的稚型,這些人中,尤其是李鴻章最為突出,作為兩江總督,他依靠製造局的支持獲得了遠遠超出眾人的成績,如今的兩江比當年和珅治理下更為繁華,太平天國動亂所遭受的破壞已經在各處拔地而起的建設中漸漸恢複,各種新式產業林立而起,成了洋務運動卓有成效的龍頭省份。

左宗棠已經卸下了直隸總督的職位,出任兵部尚書,專心於新式陸軍的建設。經過這兩年的整合、發展,新式陸軍已從當初的規模擴大到近十萬人的格局。壯大的陸軍,逐步取代了原綠營、八旗在朝中的地位,成了中國現在最主要的一支軍事力量。

接任直隸總督的是曾國藩,由於曾國藩年紀漸大,再加上他刻意韜光養晦,不想多過大攬兵權,上表辭去了海軍統帥的職務。而且,在曾國藩之後,為了表彰曾國藩為國家做出的貢獻,朝廷並沒有再派人接替他的海軍統帥一職,而是順勢把兩大海軍水師——北洋艦隊、南洋艦隊分成兩個獨立的衙門,

兩大艦隊的統帥依舊由彭玉鱗和劉銘傳各自統率,直接被朝廷授予把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之職。從美國購買的艦隻經過普魯士(現已經改為德意誌帝國)的改裝後,也在去年交付中國使用,這些艦隻經過和珅協調,分配給了兩大艦隊使用,使之形成了初步的戰鬥力。

北洋艦隊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調撥艦隻的優先上高於南洋艦隊,這引起了劉銘傳的極大不滿。在他看來,北洋艦隊雖然扼守京津之地,是朝廷當仁不讓的海上護衛,但南洋艦隊卻直接麵對西方勢力錯綜複雜的中國南大門,從整體戰局來說,一旦與他國開戰,它的重要性應該遠甚之北洋艦隊。

為此,劉銘傳仗著是和珅的嫡係,沒少為此事嚷嚷過,直到和珅私下答應他,等向美國和德國定購的鐵甲艦到後優先撥給南洋艦隊,這才稍稍把他安撫下去。

當艦隻的順利交付時,朝廷派出歐洲學習的青年軍官也回到了國內。通過近兩年的係統學習,這些軍官初步掌握了現代海軍的作戰方法,其中有些人更是成績斐然,在畢業考核中,所獲得的成績讓西方教官大為驚歎,其中最了不起的就是麟桂。

麟桂回國後,由於他以前的戰功和資曆,直接被授予北洋艦隊提督一職,協助彭玉鱗直接指揮北洋海軍。其餘各人也陸續分配到兩大艦隊和陸軍之中,盡量做到人盡其才,各盡所用。

中國洋務運動給國家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這些年裏,國力的增強使得中國在西方國家的地位也有所上升,更加上中國與英國一戰輝煌的勝利,還有如今陸軍和強大海軍的初步建成,在西方世界中已經有人開始驚呼起“那頭沉睡的獅子已經覺醒”的話來。

而且,在洋務運動的深入下,中國開放的沿海城市也比以前多了不少,除最初的五大通商口岸外,在和珅的努力下又增開了:南京、潮州、台南、九江、鎮江五處商埠,這種主動開放的姿態,更引起各國政界與商界的好感,就連在中國人手下吃了虧的大英帝國,也正式為此作出了讚譽的態度。

當然,通商口岸的增開,和珅也不是全無考慮的,一方麵這麼做是順勢而為,努力改變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態度,另一方麵也是希望通過增開商埠促進國內工業,加快變革進度。另外,這新五處的商埠也是和珅精心挑選過的,盡量避免了觸犯朝中保守勢力的地方利益,特意選擇在這些無足輕重或者能夠把握住的地方。另外,商埠的增開也能使新建海關的收入增加不少,這對處處要錢的國家來說,也是一種減輕負擔的舉措。

至於和珅一直考慮建造的鐵路也開始著手規劃,不過鐵路的建設卻要比工廠的建立來得更難許多。中國人的民俗與習慣,對於這種奇怪的事物有著天生的抵觸,更不用說建造鐵路還需要征買大量的土地,穿越漫長的農莊了。對此,持反對意見的人比比皆是,就連朝中支持洋務的中間派也提出異議,以鐵路壞人風水,擾人農畜為名,極力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