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宮,南書房。
小皇帝已經十二歲了,自繼位以來,國家大事大多都有由兩宮太後和臣子打理著,作為一個古老而龐大帝國的皇帝,他在未親政前對朝政並沒有什麼決定權,最多隻是下詔的時候像泥菩薩一般出出場,露露麵而已。有的時候,甚至不用他用印,僅憑著兩宮的印璽就能使聖旨生效,所以說,他這個皇帝絕大多數時候隻是一個帝國的象征,而不是最高權利的真正掌握者。
自大清開朝以來,加上同治皇帝一共有三位幼帝繼位。前兩位一個是開國皇帝順治,而另一位就是被稱為聖祖的康熙。他們和同治一樣,都是年幼時候登基,一舉成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
這三位皇帝比較起來,同治的處境更接近當初的順治,兩人繼位的年齡相差不多,都在六歲上下,父親暴斃,太後輔政,朝中還有親王議政(攝政)。但從實際上來看,卻有著天壤之別,順治的母親孝莊文皇太後是一位傑出而又讓人敬佩的女政治家,她一生全力輔佐三代帝皇,調和宮內部矛盾和鬥爭,穩定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的統一,不貪戀權利,不以太後之位幹涉朝政,更難得的是,當順治和康熙長到親政之年,孝莊果斷地交出手中所有權利,甘願退於幕後。縱觀孝莊文皇後一生,康熙有讚語可作為略評:“昔奉我皇祖太宗文皇帝讚宣內政,誕我皇考世祖章皇帝,顧複劬勞,受無疆休,大一統業。暨朕踐祚在衝齡,仰荷我聖祖母訓誨恩勤,以至成立,設無祖母太皇太後,斷不能敦有今日成立。”
而眼下,作為同治生母的慈禧太後卻與孝莊截然不同。從政治大局的把握上比較,慈禧遠遠及不上孝莊,但在對於權利欲望的追求上來說,她卻表現的極其強烈。另外,這些年中,慈禧拉攏朝臣,重用宦官,插手朝政,使得皇權無形地開始旁落。
這些,都是和珅所擔心的地方,同治年少聰慧,在和珅多年的教導下雖還脫不了少年的性情,但是這些年來也漸漸成熟起來,不論是學業還是其它,表現非常出色,有時候在學習與和珅的探討中,對國家大事和世界形勢還常有讓人驚歎的表現,已經逐漸顯出有為帝皇的初態。
同治的成長,既讓和珅欣慰,也感到滿意,更又讓朝中大臣們對小皇帝的將來有著殷切的希望……。
“阿瑪,聖人雲:治國須以仁孝為本,在上位者存仁孝於前,以己心度人,則人複仁孝於後,天下興孝焉。這話究竟是對還是錯?”
和珅之子潤耘突然出語打斷了他的沉思,一本正經地向他問道。而在一旁的同治也眨著眼睛望著他,嘴角帶著一絲笑意。
瞧了瞧他們兩個,和珅就知道潤耘這話其實是替同治問的。同治沒有親兄弟,潤耘既是他的表弟,又是老師的孩子,大家歲數相仿,自潤耘兩年前入宮伴讀後,他們很快就玩到了一起,交情也日漸深厚起來。
也許是緣分,年幼的潤耘並沒有什麼階級觀念,對同治這個皇帝也無什麼敬畏,他們之間的關係更像是普通的表兄弟,這讓一生下來就在深宮長大,從沒有玩伴的同治非常高興,兩人時間處長了,比自己小三歲潤耘理所當然就成了同治的跟屁蟲,而同治也像對待親兄弟一樣,時時對潤耘多加照顧。
“聖人所言當然是對的,仁孝乃天下之根本,教化世人,引導萬民,方能興國!”和珅隨口解釋道。
同治笑了笑,向潤耘使了個眼色,潤耘會意地又問道:“阿瑪,可是前些時候聽您說,西方世界崇尚的是優勝劣汰,棄舊圖新之說。而我大清如今辦理洋務,新建工業,也是學著西洋人如此作為。可是,這麼做不就與聖人之言不符了麼?”
“問的好!”和珅讚了一聲,目光卻瞧向同治,向他微微點了點頭,隨後向他們解釋道:“其實這兩種理念並不衝突,隻不過是一則對內,一則對外,一為本,二為術!仁孝是本,圖新是術,但其二者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古有成湯之革命,其原因正是禮儀崩壞,仁孝喪失以圖求新。聖言道: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凡是天下萬物陰陽兩麵,極陰之處也是極陽,優勝劣汰,棄舊圖新是為了國家的發展和強盛,仁孝之說是為了更好的統治國家,使社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