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山河錦繡 第三十二章 耍陰謀中日開戰(1 / 3)

相隔近二十七年,和珅此次出洋已不是以往可比,使團中正式各部官員就有三十餘人,其中從二品以上的大臣有三人,分別是和珅、翁同龢和李鴻藻,剩餘人中,四品七人,五品九人,六品十一人,再加上隨行人員,總人數已近二百餘人。

護衛艦隊司令由北洋左總兵丁汝昌領銜,隨行戰艦三艘,將兵一千三百餘人,他們的同行,也是中國海軍第一次真正走出國門,展現實力的開端,為了這些隨行名額,北洋內部幾乎是打破了頭,最後還是以李鴻章親自拍板,挑選了既留過西洋,又是心腹的丁汝昌。

當然,此次出訪沒有南洋的份,讓劉銘傳大為不爽,為了此事可沒少跑到京城找和珅訴說,要不是和珅最後答應他下次換艦名額中南洋多占點便宜的話,弄不好看不慣北洋騎在南洋頭上的劉銘傳早就把奏折送進宮裏,為南洋鳴不平了。

為了出使成員的構成,和珅費了不少心計,這三十餘人中,並非全是洋務派的人,除了那些總理衙門的外交官之外,團中絕大多數卻屬於中間派和保守派勢力,和珅特意挑選這些人的目的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讓這些常在國內叫囂著洋務無用論,或者陶醉於眼前中興之氣,懷有盲目自大、樂觀者好好去瞧瞧西方國家的真正實力,對比一下中國和他們之間的差距。

此次出訪路線和上次不同,和珅特意挑選了先歐洲後美洲,隨後從太平洋返國的道路,他們先經過英國殖民地的印度,隨後沿波斯灣而上,從非洲繞過好望角,抵達歐洲。

中國使團出訪的消息傳開後,整個世界都為此忙碌起來,尤其是作為使團正式出訪的第一個國家——英國,各大報紙都對中國的這次出訪作了詳細報道,並派去記者隨使團一起同行,以目睹中國使團的風采,便於采訪。

一個半月後,使團順利抵達英國。在倫敦,由英國首相親自迎接中國使團的來訪,並當日邀請使團成員入白金漢宮,由英國女王、印度女皇維多利亞設宴,並會晤。

和珅一行在英國大受歡迎,自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內閣倒台,新任內閣向來反對鴉片戰爭,同時對中國懷有好感,這些年裏為了彌補兩國之間的裂痕,大力禁止鴉片流入中國,並與中國展開了各項貿易、工業甚至軍事上的合作。雖然英國還未達到美國、德國同中國的那種密切關係,可從整體來看,兩國的協作一日甚於一日。

中法戰爭之後,中國在國際上地位大幅提升,也讓英國國內政治風向大為轉變。如果說以前英國政府和中國的合作是出於某些層次的政治家良心,或者英國在遠東的勢力和利益的話,那麼現在,中國的發展更讓其他英國人看到了在東方崛起的一個大國,從而熱衷於和中國打起了交道。

這也是和珅首選英國為第一站的原因,不僅是英國政府改變了對中國的態度,而且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英國,也有著中國所求的許多方麵。無論從海軍艦隻的製造、現代工業的發展,還是同歐洲其它國家外交上的原因,中國和英國和諧相處,對雙方都是大有好處的。

西方國家的繁華和發達,讓剛踏上英國國土的中國官員們看得是目瞪口呆,一件件,一樣樣他們從未見過的東西琳琅滿目地出現在他們麵前,而且英國王室為了接待中國客人,所設下的豐盛宴會,更讓拿下一直以為西方人為蠻夷的官員們領略了不同東方文化的禮儀。

和珅出使西洋當然不是隻帶著那些目空一切的土包子們見識的,第二日除了把這些人丟給英國政府招待,讓英國官員陪同遊覽英國各大城市外,他帶著總理衙門的外交成員,和英國政府展開了一係列合作談判。當半月後,《中英商務合作協議》正式在倫敦簽訂,標誌著中英兩國的外交進入了一個新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