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的答複不僅僅是強硬,甚至可以說有些強詞奪理。不過,和珅這麼幹也是深思熟慮,有的放矢的,蝦夷之地的所屬在曆史上考查的確不屬於日本,雖然在蝦夷的阿伊努人並未建起真正正義上的國家,可從部落的形式來看,它卻是一直就獨立存在的。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一方麵大力發展國力,另一方麵也開始向周邊地區滲透,蝦夷所靠日本最近,阿伊努人的語言、文化又和日本相似,這片無國的領土,第一個就被日本看中,大軍北上,順理成章地攬其所有。
日本的這個舉動在世界上並算不了什麼大事,沒有人會去注意日本悄悄侵吞了自己身邊一塊“無主”之地,況且在西方國家的眼裏,蝦夷人和日本人沒什麼太大區別,他們也搞不清這裏麵的究竟。假如這樣過個幾十年,蝦夷或許就真正成了日本領土,畢竟蝦夷從政治角度來看,和琉球有著很大的區別。
可誰也沒想到,和珅卻拿這大做文章。熟知日本地理的和珅在歸國途中就仔細考慮了對策,考慮再三後覺得拿蝦夷做文章是最合適不過的。況且正如副島種臣在總理衙門所見到的日本國圖冊的那樣,幾年前日本國圖冊並未把蝦夷之地納入進去,這樣就讓中國政府有了反駁日本的有力武器。
何況,如今阿伊努人驅逐日本官員,正式宣布成了國家,更主動依附中國成為藩屬,這一點更是讓中國政府師出有名,打著順理成章的旗幟兵出蝦夷。
至於朝鮮,和珅的巧妙安排更是一箭雙雕,朝鮮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藩屬,並自稱“小中華”,雖然名義上對中國恭恭敬敬,可近些年來隨著朝鮮上百年的平靜,朝鮮王室逐漸驕橫自大,被著中國暗中玩起了手段。
朝鮮的此舉此動,在中國政府來看是大不敬之舉,為了震懾周邊小國,尤其殺警告朝鮮王室、外戚,中國必然會出手段讓他們清醒清醒。當然,中華泱泱大國,真要派兵去朝鮮也未免惹人口舌,而且所得到的結果也不一定樂觀。借著對付日本的機會,挑起日本對朝鮮的衝突,這正在和珅的計算之中。這樣一來,既能打擊日本,又能警告朝鮮,而且還能順理成章地應朝鮮國之請派兵入駐朝鮮,從而達到控製朝鮮國的目的。
中國政府的答複傳到日本後,日本明治天皇驚愕非常,立即召開禦前會議,商討對策。中國一反常態的態度,讓日本政府上下都感到奇怪,因為在他們的思維中,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自稱,對國民殘酷狠辣,但對外藩卻寬厚大度,隻要不直接觸及到中國朝廷的痛處,一般都是采取袖手旁觀的態度,雖然這些年中國對外外交漸漸趨向強硬,可以蝦夷這片無主之地居然公開地插手日本國政,這還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次。
“諸位愛卿,副島公使的奏折大家都清楚了?依諸位來看,此事究竟如何處置才好?”
內閣主要官員都在禦下,他們也是剛得知中國的答複,為之驚愕不止,尤其是首相伊藤博文,更是感到絲絲不安,聽得明治天皇發問後,他作為首相第一個站了出來,小心謹慎地答道:“陛下,臣以為清國此舉是想借北海道一事遏製我國實力,所謂回複隻不過是一個理由而已,依臣下看來,以如今國力並不能與清國抗衡,還是暫且忍一口氣,當務之急是立即從朝鮮退兵,並主動讓出北海道,同時召回已經出發的所有軍隊為上……。”
“首相閣下!您也太懦弱了吧!”不等伊藤博文把話說完,陸軍中將黒田清隆就一臉怒色地跳了出來。
“陛下!北海道是臣所開拓!這才成我日本領土!清國蠻橫無理,竟敢以北海道之屬大兵壓近,實在是欺人太甚!以臣所見不僅不能撤出北海道,而且還要派兵增援,殺光那些反叛的阿伊努人,以護國體!”
黒田清隆是陸軍中有名的強硬派,而且他曾經擔任北海道的開拓使,北海道能成為日本的領土他居功甚高。聽到伊藤博文提議主動撤出北海道,他頓時第一個不答應,衝著伊藤博文咆哮如雷,口口聲聲要親自領兵,重新拿回北海道之地。
不僅是黒田清隆一人,其餘各大臣也紛紛上書,要求明治天皇下詔,在北海道與中國一戰,以振國威。尤其是陸軍卿山縣有朋更是慷慨激昂,直斥伊藤博文身為首相卻膽怯如鼠,去年的琉球之事已經讓陸軍丟了臉麵,如今在中國的壓力下居然還提出主動退出北海道的建議,實在是無恥的賣國之舉,要求罷免他的首相職務。
伊藤博文那裏容得下他們如此攻奸?當即氣得麵紅耳赤,大聲聲辯起來。他向明治天皇闡述日本的國力和中國的情況,表示在當前狀況下,輕率開戰並不是件好事。何況北海道就在日本之邊,隻要日本的軍事實力能達到和中國抗衡的時候,什麼時候想拿都能拿回來,現在國家的主要方向還是先得壯大自己,隻有有了資本才有真正開戰的能力。何必非要在這種時候和中國死磕呢?一旦這仗打敗了,先不說多年的心血化為灰影,就連明治維新的成果也會全部推翻,弄不好還要動搖國基,使得國內那些隱藏的幕府反對派趁機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