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山河錦繡 第四十三章 變製度回疆有亂(1 / 2)

曾國藩大功與國,朝廷聞訃,同治下旨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文正。三月後,由其子曾紀澤扶靈回鄉,下葬於長沙,一代名臣,終沒黃土,赫赫戰功,四海威名,就如過眼煙雲而散。

征得同治首肯,和珅把本安排派往蝦夷擔任總督的王有齡改任朝鮮總督,至於蝦夷那邊就由曾國荃出任,也算了了曾國藩臨終囑托之心願。

曾國藩去後,曾國荃一連悲哭數日,閉門一月,總算收斂起了性子,變得穩重了許多。曾國荃其實自己心裏也明白,現在沒了自己大哥的照顧,要是還像以前一般衝動莽撞,很可能會給自己惹來殺身大禍。更何況,事後和珅又找曾國荃長談了一宿,對他說清利害,闡述形勢,並把蝦夷重任親手交托與他,也算盡到了最大的努力。曾國荃並不是不明白事理的人,對和珅又是一向敬重,很快就收拾起心情,起程上任去了。

曾國藩雖然死了,但他對國家作出的貢獻卻沒有白費。這些年來,整個國家都在按部就班地發展著,隨著鹹豐末年到如今,先勝英國、再敗法國、收複安安,兵平琉球、巧占蝦夷,並利用戰謀之術使得日本陷入大動亂,進而控製住有些離心的朝鮮和充滿野心勃勃的日本兩大臨國後,中國在亞洲的地位已是空前穩固,不可動搖。

陸軍、海軍不斷發展壯大,尤其是海軍在幾次戰役中獲得了寶貴的戰鬥經驗,培養出一大批合格的將官和水兵,而且隨著世界海軍中鐵甲艦的盛行,中國海軍也沒固步自封,在第一時間就向英國、德國和美國訂購了一大批火力強大的新式鐵甲艦,以更換逐漸淘汰的戰艦。

至於陸軍,經過幾年的整頓和八旗、綠營的撤消整編,實力更是上了一個台階。整個陸軍部已經取代兵部成了朝廷最重要的軍事力量之一,再加上龐大的海軍,經洋務派主動提議,同治毅然決定,自同治十五年起撤軍機處、兵部、北洋、南洋四大衙門,並參考英國的方式,再按造德國之先例,開設總參謀部為三軍最高軍事機構,下分屬陸軍、海軍兩大部門,由左宗棠和恭親王奕訢同領總參謀部,原軍機大臣和兵部官員各充總參謀部為職。同時授李鴻章為陸軍大臣,劉銘傳為海軍大臣,南洋、北洋兩大艦隊剝離出來,各由提督為帥領銜帶軍。至於同治作為帝國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兼任兩軍最高統帥之位,從而完成了軍事方麵全麵的轉變。

其餘各部,除了吏部、刑部、戶部不變外,再新設外交部,以取代早已經失去職權,形同虛設的禮部和理藩院,並正式歸納總理衙門屬下。至於工部被一拆為二,分設商務部、後勤部,分其職能,以便各司其職,規劃調用。除此之外,朝廷再新設學部,並在全國各地以西方模式開館授學,以開民智,爭取在十年時間逐漸淘汰已經落後的科舉舉士製度,而采用西方學校的方式取得合適人才。

接著,又借鑒前明內閣製度組成內閣,還在各部之上,皇帝之下新設首相一職。由群臣推薦,同治提名,和珅首次出任其位。不過這首相不等同以前的丞相,雖有其名卻無其職,隻不過是替皇帝打理國政的幫手,和珅德高望重,擔任此職名正言順,又能平穩過渡各部改製,取得實效。

朝廷改製,前後經曆三年,這才全部完成。至此,中國雖不是什麼英國的那種君主立憲製度,但與德國相比也相差不遠。而且通過如此改製,既加強了國家各部的工作能力,使得朝廷政令暢通,更避免各部原本職能的混亂。同時還穩固了皇權,使皇帝能更好地控製住國家政權,及時了解國情狀態,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作出合理判斷。

另外,科舉的改革也逐漸帶來了成效,和珅對此是費盡心機,他深知科舉製度的根深蒂固,所以才上折提議用十年的時間緩緩進行,免得觸及天下讀書人產生強大的反對力量。雖然現在反對的聲音依舊不少,可因為有了充裕的過渡時間,再加上各種不同類型的衙門成立,給學子們出仕為官選擇的餘地越來越多,兩者相比,其利遠大於弊。不出幾年時間,在那些學堂畢業的學子們就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材,隨著不斷有新鮮血液的注入,更穩固了變革的基礎,此消彼漲之下,那些原本反對派和保守派,在這種大局下幾乎沒有半點回手之力,漸漸失去了影響。

這些年的開放門戶,發展工業、商業、對外貿易等等,還給國家帶來了財政上的寬裕。如今,光是每年在海關的稅收,就足有近八千萬兩白銀之巨。比較起當年乾隆之時,現在海關一項的收入就能抵得上當年全年的總收入,何況國內還有各種商稅、農稅等,合計在一起,一舉更突破了每年一億九千萬兩之巨,其數額之龐大,實在是令人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