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沉思半響,點了點頭:“左愛卿所言有理,那麼依左愛卿之見,其幕後之人究竟所為何指?”
左宗棠毫不遲疑地回道:“回皇上,據軍報分析,查阿古柏所用之軍備,出兵路線和所圖之大事之種種,其幕後之人十有八九恐怕就是俄國!俄國彼鄰我大清,自大清開國以來就逐漸東近,並在聖祖朝侵我領土,掠我子民,占地建城。尼布楚事之後,俄人見其事不可為,這才收斂起野心,縮回了爪牙,可其上下卻從未放棄過開疆辟土的念頭。何況自鴉片戰爭以來,俄人更是在滿洲等地蠢蠢欲動,暗中派兵侵占國土,之後因為歐洲戰事之突變,再加上我朝大敗英法等國,行變革,施新政,國力大增,才使得他們不敢妄為。但是,俄人一計不成,又想出了借刀殺人之策,扶持阿古柏為先鋒攻我新疆之地,其意昭然若揭!所以,依臣之見,阿古柏跳梁小醜,並不足道,朝廷需注意的不僅是阿古柏,而是他背後的俄國!”
同治若有所思,沉默半響後,看著左宗棠再問:“左愛卿,那麼依你來看,如今如何處置最為妥善?”
左宗棠胸有成竹,施禮回道:“皇上!臣有三策可供皇上驅使……。”
“嗬嗬,三策?愛卿不會是學那諸葛孔明,弄什麼上中下之三策吧?”同治一聽就樂了,左宗棠的今亮之稱號可是如同灌耳,同治早就有所耳聞,忍不住在這開了一句玩笑。
左宗棠微笑搖頭,回道:“皇上,微臣三策並非皇上所想,而需同時施行放可奏效。”
“哦!那就請愛卿一一道來……。”不僅是同治對此三策起了興趣,就連朝中其大大臣也豎起了耳朵準備聽左宗棠的三策。
“其一:阿古柏不可不滅,朝廷應火速發兵,盡快平定新疆之亂,並剿滅阿古柏等亂黨。其二:為了防止阿古柏見勢不妙竄逃出國,入俄國之境,重蹈當年平金川的覆轍,朝廷在出兵同時得先掐斷其退路,並嚴防我國同俄國邊境,以防備俄國暗中派兵相助阿古柏。在滿洲、蒙古等地,朝廷應以兵力做出威壓俄國之勢,警告俄國,讓其不敢輕舉妄動。其三,朝廷同時要派一員能吏出任俄國大臣,同其沙皇交涉,用軍事和外交雙重手段壓製對方。其三策各有所長,也各有相連,必須同時進行,調配得當,方能在最短時間平息叛亂,以絕後患。”
“好!”同治聽完後覺得左宗棠三策正中下懷,有輕有緩,措施得當,如能按此進行必將事倍功半。當即同治就首肯了左宗棠的提議,決定按此三策辦理。可還沒等同治準備正式下詔,左宗棠又開了口。
“皇上!微臣懇求皇上一事,還請皇上答應!”
“左愛卿有何事盡管說來。”同治笑盈盈地說道。
左宗棠當即跪下,叩首道:“皇上,微臣願親自領兵出征新疆,平定阿古柏之亂。”
“這個……。”同治聽左宗棠居然提出了這個要求,頓時躊躇起來。剛才他朝議的時候說話重了點,直斥他年老膽怯不複當年之勇,其實是皇帝年輕氣盛,又加上惱怒阿古柏之亂的無心之言。沒想到,左宗棠居然把那話還記得,更要以如此高齡出征邊疆,萬一出征途中有什麼閃失,這如何是好?
“此事萬萬不可!左愛卿年歲已長,出征遙遙舟馬勞累,萬一有個閃失如何得了?何況朝中近些年來,年輕有為的將領頗多,何不讓他們替左愛卿出征?左愛卿統領總參謀部,在朕身邊幫著出謀劃策,掌握全局不是更好?”
同治這話不僅是勸止左宗棠,也是變相地為剛才失言而道歉。另外,作為首相的和珅與同其餘大臣也紛紛出言勸止左宗棠,更有李秀成為了報恩,主動挺身請戰,要求替左宗棠出戰。
但左宗棠任憑別人怎麼說都不為所動,依舊強行要求同治答應他親自出征。並且,提出三策是他建議的,其中怎麼剿滅阿古柏,切斷其退路等等,隻有他親自出馬才能辦妥,要是換了個人,萬一安排不當,放虎歸山,將來是流禍無窮。另外,新疆不比其它地方,年輕將領雖有為戰之力,可逼近威望不高,鎮不住當地官員和那些亂民,必須有一員朝中老將出馬才能節製各方勢力,統一調配,這才得事倍功半之效。
“季高!你年事已高,我當年自小就在伊犁長大,深知新疆之地環境惡劣。一旦你此去出什麼意外如何得了?依我來看,還不如讓李秀成去吧?”和珅見左宗棠固執己見,連忙輕聲勸道。
左宗棠強勁發作,大聲大呼道:“我左季高何有如此不堪?別說是區區新疆,就是天涯海角也當去得!多年風雨都這麼過來了,雖不能稱得上百戰之身,但也大仗小仗無數,有何懼之?就算此去不回,我也要率軍出征,如皇上不成全老臣,老臣死也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