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前言(2)(2 / 3)

心理學家在通過對不同的、相互聯係的病態症狀進行考察,並將其進行實踐後,就可以建構出個體的人格係統。借助這一人格係統,我們就能夠揭示出個體隱蔽的心理過程。我們對個體人格某一方麵的考察,能夠揭示出他整體人格中某一方麵的特征,但是,我們隻有在每個方麵的考察都表現出相同的特征後,才會感覺滿意。所以,個體心理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在探討個體心理時,有一點我們應該反複強調,我們無法將理論框架及概念係統刻板、機械地進行運用,每個個體才是我們研究的重點。我們絕不可以在總結一個人的幾個表現後就得出影響深遠的結論,我們必須考慮到所有能夠支持我們結論的方麵。我們隻有在成功地證實我們最初的假設時,隻有在我們能夠從一個人行為的其他方麵也發現同樣的氣餒和頑固時,我們才能夠非常肯定地說,這個人的整體人格有氣餒和頑固的特點。

這裏,有一點我們必須記住:我們的研究對象自身並不理解他們的行為表現,所以,他們無法真正地隱藏自己。他們的人格是通過他們在環境中的行動表現出來的,而不是通過他們對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來表現的,所以我們要從行動上來認識他的人格。但這絕對不是說,他在故意對我們說謊,他們隻是想要我們意識到,一個人的無意識的動機和有意識的思想間存在著遙遠的距離。隻有富有同情心,同時又能保持客觀看法的旁觀者才能跨過這個距離。這個旁觀者或者是一位心理學家,或者是孩子的父母,或者是孩子的教師。他應該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對個體的人格進行解釋,這種客觀事實體現的是個體自身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曾意識到的、有目的的追求。

所以,人們對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問題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要比對其他任何問題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更能表現出真正的自我。第一個問題涉及的是社會關係,我們探討對現實的客觀看法和主觀看法的矛盾時,已經進行了相關的論述。不過,對於兒童來說,社會關係的問題還具體表現在他們能否完成這樣的任務,即結交朋友、與人相處。個體是如何麵對這個問題的?他對這一問題又是如何回應的?一個人如果對他自己是否有朋友,或者是否擁有社會關係,持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並且認為通過自身的這一態度就可以回避社會關係問題時,那“無所謂”就是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通過這個“無所謂”的態度,我們完全能夠得出關於他人格的方向和結構的結論。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注意,一個人的社會關係不僅僅局限於如何去贏得朋友,如何與人交往,社會關係還應該包括與這些關係相關的一些抽象觀念,例如友誼、同誌關係、信任和忠誠等。而一個人對於社會關係問題的回答,同樣是他對所有這些抽象觀念所持的態度。

第二個基本問題涉及的是個體如何投入和運用自己的一生,也就是說,他希望自己在普遍的社會分工中發揮一個怎樣的作用。我們可以這樣來推斷這個問題,我們都不否認社會問題是由一個以超越自我的你-我的關係來決定的,那麼,我們同樣也不能否定,第二個問題是由人-世界(即地球)的基本關係來決定的。如果我們將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看成是一個人,那他總是與世界保持著聯係。他對世界存在怎樣的希冀呢?就好似我們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一樣,第二個基本問題即個體的職業問題應該是一個涉及人與世界的關係問題,而不是某一個體方麵的問題,或者說是私人問題。這種關係並不是由個體的意誌所決定的。我們的個人意願無法決定能取得怎樣的職業成就,職業成就的取得是源泉於對客觀現實的關係。基於這一原因,個體對職業活動問題的回答及回答的方式高度地體現出這個人的人格及其對生活所持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