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前言(2)(1 / 3)

個體心理學在問題兒童能否在學校取得進步的問題上還沒有定論。可是,我們總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兒童在最初入學時遭遇失敗,那一定會是個危險信號。從某種意義上看,與其說這是兒童學習上的失敗,還不如說是兒童心理上的失敗。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兒童逐漸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他們的氣餒情緒逐漸擴大,他們開始盡可能地逃避一些有意義的行動和任務,他們總是想著去尋求自由自在的道路以及便捷的成功之路。他們不會去走社會普遍認同的大道,而是會選擇一條能獲得一定的優越感來補償其自卑心理的一個人的小路。對於這些失去信心的兒童來說,選擇最為便捷的成功之路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在這些兒童看來,遠離社會和道德方麵的責任本身就能讓他們產生一種輕鬆的征服感,相較於走社會普遍認同的大道要容易很多。盡管他們外在的行為表現得相當勇敢和無畏,但他們選擇便捷的成功之路依舊顯示出了他們內心的怯懦和虛弱。這種人隻願意去做那些十拿九穩的事情,借此來炫耀自己的優越感。正如我們看到的那些作奸犯科的人,盡管他們表麵上毫無畏懼,但他們骨子裏卻非常虛弱;與此相同,我們也常有機會看到一些表麵上表現得勇敢無畏的兒童,在毫無危險的環境中卻會通過一些微小的跡象暴露出一定的虛弱感。舉個例子,我們會看到有的兒童(包括成年人)在站立時,不會挺直腰杆,而總是喜歡依靠著東西。傳統的治療方式以及對這種現象的理解一般隻會針對他們表現出來的症狀本身,而根本沒有注意到最基本的環境問題。人們總是會重複向這樣的孩子強調“站直了!”但事實是,這樣的孩子選擇去依靠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在尋求能得到幫助和支持的心理安慰。我們通過一定懲罰或獎勵,固然能夠在短時間內讓這樣的孩子改變這種軟弱的表現,但孩子內心尋求幫助的強烈渴求並沒有被滿足。所以,孩子出現這一問題的根源依然沒有消失!隻有好的教師才能真正看明白孩子的這些表現,並且用同情和理解去幫助孩子們走出這種陰影。

我們通常可以通過一種單一的跡象來推斷孩子自身的心理素質及性格特征。如果一個孩子表現出對依傍某種東西的渴望時,我們就可以馬上明白,目前孩子的心理一定表現得很是焦慮和依賴。將他的情況和相似的、我們完全了解情況的其他孩子進行比較後,我們就能夠重新建立這種類型兒童的人格,而且根本不需要花費太大氣力就可以確定,這類孩子應該是被嬌寵過度了。

現在我們來討論另一類型的從未感受到慈愛的孩子的性格特征。這類兒童的性格特征我們可以從那些罪大惡極的人的生平中去發現,因為這類兒童的性格特征在這些人身上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了。從這類人的成長史中,我們還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即他們在童年時期都遭遇過很惡劣的待遇。因此,他們會形成冷酷的性格,總是充滿了嫉妒和恨意。他們無法接受別人過幸福的生活。這種滿懷嫉妒的人不僅僅隻是那些惡貫滿盈者,很多看似正常的人中也不乏這樣的人。他們一旦有了孩子,或者需要對某個孩子承擔教育責任時,他們就覺得孩子不應該比他們的童年過得幸福。這種父母不僅會用這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孩子,在他們成為別人家孩子的監護人時也會表現出這樣的態度。

上述的觀念和看法,並不是出於惡意。這一觀念隻是反映了那些在成長過程中遭受過惡劣對待和嚴厲教育的人的精神狀態。這種人還會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因為他們有很多自以為是的正當理由和人生格言,例如“收起鞭子,害了孩子”等。這種人為了證明自己的行為,總是會不停地出示無數的證據和案例,但這些都無法讓我們認為他們的行為是正確的。模式化的、專橫的教育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樣的教育隻會讓孩子疏遠自己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