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找回心靈深處的寧靜
繼瑜伽之後,另一種鍛煉方式日漸盛行,這就是冥想。冥想的原理在於:一天花10到40分鍾靜坐,將注意力集中到一次呼吸、一個詞語或是一個形象上,你就可以訓練自己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時刻。和瑜伽鍛煉身形的作用比起來,冥想不僅可以鍛煉身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善人的情緒,達到真正的“修身養性”。
一個人冥想時,他會暫時遠離現實世界的喧囂,找回心靈深處的本真寧靜。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心靈得到了最大的安定,身體也會得到最大限度的放鬆,尋回健康和平衡。
冥想是一種心靈自律
什麼是冥想?冥想是一種意境藝術,從嚴格意義上講是一種感覺範疇的理念,隻有個體通過實際體驗才可以真正理解。在我們這個時代,情緒很容易受到波動:親情、愛情、友情帶給我們的喜與憂,學習、工作、升遷降職帶給我們的躁動,還有那不可抗拒的生老病死引起的恐慌……而冥想,簡單地說,就是停止意識以外的一切活動,達到“忘我之境”的一種心靈自律行為;是意識在十分清醒的狀態下,讓潛意識的活動更加敏銳與活躍。
日本作家大川隆法在他的書《冥想的奧秘》中對冥想的本質進行了如下闡述:
“冥想”這個詞語寫作為閉目而思(日語冥想寫為“瞑想”),意如其字,冥想就是隔斷三次元世界,開始與遠離這個世界的靈界、實在界進行交流。冥想就是這種方法。
……
生活在地上界的人,背負著巨大的不利條件。那就是當靈魂宿於肉體時,人們傾向於忘記原來的世界的模樣,忘記自己原本是靈。對於這樣的人,神大發慈悲,賜予他們與實在界互通訊息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調節內心。冥想就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方法。歸根結底,冥想是什麼呢?冥想的主要著眼點就是:如何調整內心,如何調整心的波動與波長。
……
為了能夠釋放波動,首先準備階段有呼吸法。靜靜地重複呼吸,調整身體的節奏,通過調整身體來調整心的節奏,然後讓心的波動飛向那靜寂的世界,飛向那廣闊而無限的世界,展翅翱翔。這就是冥想的本質。
也就是說,如果用一句話定義冥想,那就是調整心的節奏,達到可以與實相世界交流的狀態,將自己置於這種狀態之中。
看完了大川隆法對冥想的解釋,我們或許明白了冥想是怎麼回事,其實冥想並不是新生事物,它已經存在了數千年。冥想來源於佛教,過去人們一直把它看成是宗教中的一種神秘儀式,並沒有多少人去嚐試練習。20世紀六七十年代,科學家們開始對冥想進行正式研究。首先,印度研究者B·K·阿蘭德發現,冥想者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可以讓自己陷入仿佛沉睡的狀態之中,就算用溫度高的物品刺激他們手臂,冥想者也不會有什麼反應。他們真的睡著了嗎?1967年,哈佛醫學院教授赫伯特·貝森專門進行了試驗。貝森發現冥想者冥想時比平時吸收的氧氣少了17%,每分鍾的心跳頻率也少了3次,腦波也有所變化,這些都是人們在睡覺時的反應,但他們並沒有真的睡著。為進一步找出其中的原理,1997年,賓夕法尼亞州神經學教授安德魯·紐伯格在試驗中發現,冥想者的大腦在冥想時並沒有關閉,隻是阻止信息進入感知方位和時間的大腦頂葉,從而使冥想者失去了對周圍事物的感覺。
這一係列研究都證明:冥想者可以讓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研究精神病、哲學和人類學的教授羅傑·沃爾什說:“人類一直以來有一個基本的注意力缺陷的問題,隻是在近幾年,西方精神病專家才認識到這種現象。而冥想成為了解決這一缺陷的最好的方法。”
冥想,其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高深和困難。冥想隻是將我們向外的心轉向內在,看看我們內心的世界一直在發生什麼。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夠進行冥想。不要跟宗教扯在一起,也不要跟哲學扯在一起,時時去看自己的心,就好像每天早上通過照鏡子,去潔淨、修整自己的臉。
有些人認為,閉目進行複雜的思考也是一種冥想,其實這是對冥想的一種誤會。冥想作為一種意境,是專注於人自身的最理想的狀態,在深度感知生命一瞬間變化的同時,讓自己沉浸在拋開萬物的狀態,維持身心靈的高度和諧與平衡。
利用意識來調整自己身心
冥,就是泯滅;想,就是你的思維、思慮。冥想就是把你要想的念頭、思慮給去掉。東方許多古老的修身方法有著無法解釋的奇特效力,其中冥想就是一種利用“意識停止”來調整身心的修身方法。
就如身體的健康,心靈的健康也非常重要。每天留一點時間、一個空間給自己的心靈冥想,整理紛亂的思緒,暫時忘卻工作、忘卻煩惱,讓自己進入一種全新的忘我境界中。
冥想過程中的腦波會變得安定,心情逐漸變得平和,全身肌肉變得放鬆,而體內的嗎啡、多巴胺等激素的分泌反而越來越活躍,因此人體的免疫力會逐漸加強。還有,冥想過程中我們會不知不覺地改善平時不好的性格和行為,讓自己更客觀、更安定,而且記憶力、思考力、創造力都會有所提高。成功的冥想能夠清除腦子裏所有分散精神的東西,包括緊張、不舒服、煩惱、疼痛和恐懼的根源。冥想的支持者說,長久的冥想能夠產生更高的警覺、更成熟的心智、更敏感的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