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思想家塞斯曾經說過:我們曾經結識過許多人,他們因為暴躁激烈的性格而使自己的生活變得痛苦不堪,他們毀滅了一切真與美的事物,同時也葬送了自己平穩安靜的性格,並將肮髒心靈的瘟疫向四方傳播。
所以很多人總感覺是在重複單調、無聊、困乏的生活—工作、工作—生活的機械般循環。但是,如果你在汙濁塵俗、喧囂嘈雜之中,守住自己寧靜的心靈,把平凡的、簡單的工作看作是偉大的事業,全身心地投入到事業之中,你就會發現寧靜可致遠。
英國人狄斯累利說:境遇不造人,是人造境遇。生活隻有在平淡無奇的人看來才是空虛而平淡無奇的。
一個人的處境是苦是樂,主觀因素起重要作用。有人安於某種生活,有人不能,不能的隻好努力另找出路。但你無法斷言哪裏才是成功的,也無法肯定當自己到達了某一點之後,會不會快樂。有些人永遠不會感到滿足,他的快樂是建立在不斷地追求與爭取的過程之中,因此他的目標不斷地向遠處推移。這種人的快樂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
苦樂全憑自己判斷,這和客觀環境並不一定有直接關係。正如一個不愛珠寶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極其重視虛榮的環境,也無傷她的自尊;擁有萬卷書的窮書生,並不想和百萬富翁交換鑽石或股票;滿足於田園生活的人,也並不豔羨任何學者的榮譽頭銜,或高官厚祿。
你的愛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興趣就是你的資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運。各人有各人理想的樂園,有自己所樂於安享的世界。
雨果曾經說過:“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心靈。”人心浩瀚,可以容納許多東西,但如果我們的心靈總被自私、貪婪、卑鄙、懶惰所籠罩,那麼不論我們是富甲天下還是位極至尊,也不能求得快樂。但如果我們的心靈能不斷得到堅韌、頑強、刻苦、質樸之泉的灌溉,那麼不論我們是一貧如洗還是地位低下,都可以求得快樂。
在人生的道路上,逆境總是多於順境,苦難總是多於快樂。也許20個逆境能換來一次順境,也許20次苦難能帶來一次快樂。走過曲折,走過坎坷,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其實已經變得強壯和勇猛,所以逆境是勇敢者的天堂。
生活中的一大要務,就是保持心靈寧靜與和諧,這樣你的生活才能得到安寧,理想的人生才有依據。千萬別讓那些胡思亂想的雜草長滿你的心田。杜絕一切煩惱的根源,逃脫出為自己製造的樊籠,過樸實而有規律的生活,你就可以避免人生的許多失望。培養正當的生活興趣,多多接觸這個世界的美麗事物,才能建立美好的家園。
消除自身的煩惱
每個人都曾有過煩惱或正在經曆煩惱,事實上,這些煩惱都是我們自找的。一個浮躁的人往往樂於自尋煩惱。你可以尋找甜蜜的愛情,你可以尋找美好的生活,但你絕不可以自尋煩惱。
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煩惱也是人之常情,是避免不了的。但是,由於每個人對待煩惱的態度不同,所以煩惱對人的影響也不同。通常人們所說的樂天派與多愁善感型就是明顯的區別。樂天派的人一般很少自找煩惱,而且善於淡化煩惱,所以活得輕鬆,活得瀟灑;而多愁善感的人喜歡自找煩惱,一旦有了煩惱,憂愁萬千,牽腸掛肚,離不開,扔不掉,活得有些窩囊。
其實,人生的大多數煩惱都是自找的,本來就沒有煩惱,或者說原本就不是煩惱。如果因為自己不順心而煩惱,那是不明智的做法,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做法。麵對這種情況要冷靜地多問、多思自己煩惱的原因到底在哪裏,怎樣才能使自己快樂起來。留心四周,你隨時都可以發現正在“發怒”的人。商店裏,顧客正在和營業員吵架;出租車上,司機正因交通堵塞而滿臉怒色……此種情形,舉不勝舉。
那麼你呢?是否動輒勃然大怒?是否讓發怒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你是否知道,這種情緒根本無濟於事?煩惱雖然是一種情緒,卻具有強大的破壞力,一旦沾染上它,壓力也就悄然而至。它會像指揮木偶一樣指揮著你,使你生活在痛苦之中。
人在煩惱時,可使意誌變得薄弱,判斷力、理解力降低,甚至導致理智和自製力喪失,造成正常行為的瓦解。煩惱不僅使我們的心靈飽受煎熬,同時它還會摧毀我們的肌體。
其實,煩惱都是自找的,明確了自己的定位,就完全可以消除自身的煩惱。
有一位年輕人去找心理學教授,他對大學畢業之後何去何從感到彷徨,他向教授傾訴諸多煩惱:沒有考上研究生,不知道自己未來的前途;女朋友將去一個人才雲集的大公司,很可能會移情別戀……
教授讓他把煩惱一個個寫在紙上,判斷其是否真實,一並將結果也記在旁邊。
經過實際分析,年輕人發現其實自己真正的困擾很少。他看看自己那張困擾記錄,不禁說:“無病呻吟!”教授注視著這一切,對他微微點頭,說:“你知道章魚吧?”年輕人茫然地點點頭。
“有一隻章魚,在大海中,本來可以自由自在地遊動,尋找食物,欣賞海底世界的景致,享受生命的豐富情趣。它卻找了個珊瑚礁,然後動彈不得,呐喊著說自己陷入絕境,你覺得如何?”教授用故事的方式引導他思考。他沉默了一下說:“您是說我像那隻章魚?”年輕人自己接著說,“真的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