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教授提醒他:“當你陷入煩惱的習慣性反應時,記住你就好比那隻章魚。要鬆開你的八隻手,讓它們自由遊動。困住章魚的是自己的手臂,而不是珊瑚礁的枝杈。”
在生活中,煩惱都是自找的。它猶如一顆“毒瘤”,能在人的心裏紮根。如果你不擺脫它,就會受它擺布。
一個人被煩惱纏身,於是四處尋找解脫煩惱的秘訣。
有一天,他來到一個山腳下,看見在一片綠草叢中,有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悠揚的橫笛,逍遙自在。他走上前去問道:“你看起來很快活,能教給我解脫煩惱的方法嗎?”
牧童說:“騎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麼煩惱也沒有了。”
他試了試,卻無濟於事。於是,又開始繼續尋找。
不久,他來到一個山洞裏,看見有一個老人獨坐在洞中,麵帶滿足的微笑。
他深深鞠了一躬,向老人說明來意。老人問道:“這麼說你是來尋求解脫的?”
他說:“是的!懇請不吝賜教。”
老人笑著問:“有誰捆住你了嗎?”
“沒有。”
“既然沒有人捆住你,何談解脫呢?”
他驀然醒悟。
在生活中,我們的許多煩惱都是自找的。快樂就蘊藏在我們的心裏,何苦去外求呢?
一個人得了難治之症,終日為疾病所苦。為了能早日痊愈,他看過了不少醫生,都不見效果。他又聽人說遠處有一個小鎮,鎮上有一種包治百病的水,於是就急急忙忙趕過去,跳到水裏去洗澡。但洗過澡後,他的病不但沒好,反而加重了。這使他更加困苦不堪。
有一天晚上,他夢見一個精靈向他走來,很關切地詢問他:“所有的方法你都試過了嗎?”
他答道:“試過了。”
“不,”精靈搖頭說,“過來,我帶你去洗一種你從來沒有洗過的澡。”
精靈將這個人帶到一個清澈的水池邊對他說:“進水裏泡一泡,你很快就會康複。”說完,就不見了。
病人跳進了水池,泡在水中。等他從水中出來時,所有的病痛竟然真的消失了。他欣喜若狂,猛地一抬頭,發現水池旁的牆上寫著“拋棄”兩個字。
這時他也醒了,夢中的情景讓他猛然醒悟:原來自己一直以來任意放縱,受害已深。於是他就此發誓,要戒除一切惡習。他履行自己的誓言,先是苦惱從他的心中消失,沒過多久,他的身體也康複了。
如果你老是處於怒火中燒、憂心如焚、嫉賢妒能、貪得無厭等這些不健康的心態,卻渴望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那無異於在建一座空中樓閣。因為你無意中已經把疾病的種子埋在了你的心中。
放下煩惱,你就不難驅除疾病與疲勞;相反,任由消極的心態與你為伴,即使惡疾纏身,也沒有理由抱怨。
忘懷有道,使身心保持平衡
每個人本來都具有充沛的精神活力,但因為某些心理壓力,如緊張、失敗、挫折等,漸漸形成情緒問題。有時反應暴躁,有時反應冷淡,導致心灰意懶,半途而廢。為了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一定要學習忘懷之道。
忘懷之道,可以使我們真正放下心中的煩惱和不平衡的情緒,讓我們在失意之餘,有機會喘一口氣,恢複體力。腦子的作用,不隻是幫助我們記憶,更是幫助我們忘懷。應時時刻刻排解多愁善感的情緒,把惱人的往事放在一邊,不要讓自己被種種紛擾所困,而要讓愉快的心情時時陪伴自己。隻有這樣,我們才有良好的精神和體力去生活、去工作。
樂於忘懷是一種心理平衡。有一句話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別人的壞處,實際上深受其害的是自己的心靈,搞得自己狼狽不堪不值得。樂於忘懷是成功人士的一大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能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進。
從心理學角度看,無論你惦記的是快樂的往事還是悲愁憎恨,長期生活在過去的記憶裏,就會與現實生活脫節,會嚴重威脅心理健康和心智的發展。
忘懷,是忙碌的樹蔭。它讓我們在燥熱疲倦時,有機會休息,使體力恢複過來。然而,怎樣才能做到忘懷呢?隻有一個方法:放下。
哲學家康德是一位懂得忘懷之道的人,有一天他發現他最信任的仆人蘭佩,一直在有計劃地偷盜他的財物時,便把他辭退了。但康德又十分懷念他,於是,他在日記上寫下悲傷的一行文字:“記住要忘掉蘭佩。”
真正說來,一個人並不能那麼容易忘掉傷心的往事。不過,當它浮現出來時,我們必須懂得如何使自己不陷於悲不自勝的情緒,必須提防自己再度陷入憤恨、恐懼和無助的哀愁裏。這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扭頭去專心工作,計劃未來,或者去運動、旅行。
學習忘懷之道,把許多憤恨的往事放下,日子久了,激動情緒就會越來越少,心靈和精神的活力就會得以再生,恢複原有的喜悅和自在。
有時候,我們的悲傷和內疚是因為自己做錯事引起的,這時可以用補償的方法來幫助忘懷。例如用誠懇的道歉,或者用其他方法補救,使自己身心保持平衡。
“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不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改變的”,這是一句很有哲理的話。可什麼是該記住的,什麼又是該忘記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