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冥想終極修習:放飛心靈(4)(1 / 3)

世界著名航海家托馬斯·庫克船長曾經在他的日記裏記下了上述奇遇。這件事一直令他百思不得其解。事實上,庫克船長並非是這一悲壯場麵的唯一見證者。在他之前,很多經常在那個海域捕魚的漁民都曾被同樣的景象所震撼。

鳥類學家們對這種現象也無法做出解釋。在長期研究中他們發現,來自不同方向的候鳥,會在大西洋中的這一地點會合。但他們一直沒有搞清楚,那些鳥兒為何會一隻接一隻心甘情願地投入大海。

這個謎終於在20世紀中期被解開。

原來,這些海鳥葬身的地方,很久以前曾經是個小島。對於來自世界各地的候鳥們來說,這個小島是它們遷徙途中的一個落腳點,一個在浩瀚大海中不可缺少的“安全島”,一個在它們極度疲倦的時候可以棲息的地方。

然而,在一次地震中,這個無名小島沉入大海,永遠地消失了。遷徙途中的候鳥們仍然一如既往地飛到這裏,希望稍作休整,擺脫長途跋涉後的疲憊,積蓄力量開始新的征途。

但是,在茫茫的大海上,它們卻再也無法找到它們寄予希望的那個小島了。早已筋疲力盡的鳥兒們隻能無奈地在曾經的“安全島”上空盤旋鳴叫,盼望著奇跡的出現。當它們終於失望的時候,全身最後的一點力氣已經消耗殆盡,隻能將自己的身軀化為汪洋大海中的點點白浪。我們人類其實和那些鳥一樣,隻知道勞累,卻總也找不到休息的港灣。

下班的時間越來越晚,回家的欲望越來越少,公司裏的人越來越多,心裏的壓力越來越大。在每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城市,一群忙碌於各個寫字樓之間的都市職業人,開始越來越多地把公司當作自己的家。

在光鮮的外表之下,是無休止的加班,創意枯竭的煎熬以及與外部交往的隔絕。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們也經常告誡自己不要如此拚命,規劃著明天就開口向公司主管請假,去外地度過—個美好假期。但是天明之後,新的任務又催促自己匆忙上陣,於是一個新的輪回又將開始。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周而複始地操作,機器都可能“報銷”,更何況是血肉之軀的人。你要警惕,你可能已被一種稱為“慢性疲勞症”的疾病纏上卻茫然不知,但是你還得不斷地為生活拚搏,因為你認為身子還能撐得下去。

大部分的人不把這種症狀視為病症,因而掉以輕心。其實這會嚴重影響個人的學業、工作和日常生活。嚴重的長期性疲勞,可能會成為其他病症的導火索。這種強烈的疲勞感如果持續半年或更長,便會時常出現輕微發燒、咽喉痛、淋巴結腫大、集中力降低、全身無力等病症。身體長期處於疲勞狀態,會造成體內荷爾蒙代謝失調、神經係統調節功能異常、免疫力減低,同時也會引起肩膀酸痛、頭痛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感染疾病的概率也會提高。那麼,到底是什麼東西讓我們為之疲於奔命呢?

(1)過分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是成功者的特質之一,但過分追求完美勢必導致精力、體力過分投入。追求完美的人上班時忙忙碌碌,下了班仍殫精竭慮,任何一點小的瑕疵就過度自責,或者是花費更多的氣力去改善、彌補。

(2)過分追求優越感

每個人的內心都或多或少地有自卑感,正是這種自卑、自我不滿足才促使我們去完善自我。如果過分地追求“比別人強”的優越感,用“永爭第一”來掩蓋自卑,隻把自己當作名利的載體,就會使自己顧不上身體的不適而不停地忙碌下去。

(3)過分地擔心失敗

我們曾對每天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的被訪者進行調查,結果表明,64.1%的被訪者認為自己超時工作的最大原因是“由於競爭激烈,擔心失去工作”。

過於勞累會失去健康,我們要學會休息。休息並非意味什麼事也不做。休息的意思,是要你放慢腳步、放鬆自己緊張的情緒。散步是一種休息,躺到床上也是一種休息,看場電影、讀一本好書、看電視、聽音樂,甚至和朋友打電話等,都是一種休息。

休息能使你的身體釋放緊張情緒,使身心重新回複到一個正常平衡的狀態。一旦你得到充分休息,你在工作、學習時就會更有活力、更有衝勁。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睡午覺的支持者)是這麼說的:“很抱歉,每天中午我都必須像個小孩般上床睡覺,可是睡過午覺以後,我就能一直工作到半夜一兩點,甚至更晚。”

在總是令人焦慮的快節奏生活中,也許另一種時尚將悄然流行,這就是慢慢地生活。隻爭朝夕式的觀念可能要修正一下,人們發現強迫自己加快生活節奏是多麼不值得,多少快樂從身邊閃過,而舍棄它們的理由竟是因為習慣。

下午,陽光溫暖地曬在皮膚上,一杯咖啡,安安靜靜,飄著它獨有的芬芳。要來點音樂嗎?拿本雜誌……放慢節奏,才發現生活原來可以是這個樣子。熱愛生活的人們,請偶爾放慢生活的腳步吧!那沿途的美麗景色帶給你的,不僅僅是愉悅的感受,還有對人生的思考。

今天在路邊的逗留,是為了明天走得更好。

進行有益的情緒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