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視完骨盆部位,接下來可以將注意力移到軀幹,感受後背下部和腹部,留意氣息遊走的感覺——你或許會注意到腹部因吸氣而鼓脹。然後將注意力轉移到胸骨區和中背,再一次觀照氣息在其中自然流動的感覺。
接下來探索上背部位、肩胛骨和胸部——即整個上半身,感受氣息在胸部區域流動。然後快速體驗氣息在整個上半身的流動:後背下部,中部,上部,腹部,最後又回到胸部。
身體裏可能有不舒服的感覺,你可以帶著好奇心去了解一下,那些都是怎樣的感覺,就像是科學家研究某種現象一般。如果不舒服的感覺十分強烈,你可以留意它的強度,而不要陷入與它相關的故事情節或受其困擾。相反地,你應該和那些感覺自在共處。
隨後,將注意力從軀幹移到雙手,注意左手和右手手指的感覺,然後是手掌,再移到手臂部位:手腕,前臂,上臂,肩膀和頸部周圍的肌肉。快速體驗氣息從指尖流動到肩膀的感覺。
接下來,將注意力移到頸部,從頸部的前麵開始,直到頸部後麵,再次感覺氣息在身體內部的流動。然後是整個喉部,留意你所觀察到的任何一種感覺與能量的流動。
記得要讓注意力保持流動,讓它好奇地跟隨氣息流經整個身體。暫且放下對於手臂、肩膀和頸部的覺知,將注意力從喉部轉移到下巴和牙齒,觀察嘴、舌頭、唇部、臉頰、鼻子、眼部和耳部周圍的感覺。然後從耳部移到前額、頭皮和整個頭部。再一次觀察氣息從鼻孔流向嘴部乃至整個頭部的感覺。
從頭部開始,再掃視一遍整個身體:從頭部掃到頸部和肩膀,手臂,軀幹(包括胸部和腹部),背部,骨盆,腿,穿過膝蓋到達腳部;從腳趾頭再返回到腳和背部,腿,膝蓋,臀部,軀幹,肩膀,手臂,頸部,喉部和頭部。保持注意力的順暢移動,留意自前而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各種感覺。
如是修習時,你必須記錄自己花了多長時間。傳統上講,觀身禪要花大約四十分鍾,但你也可以自行掌握,延長還是縮短時長取決於你的個人習慣和閑暇時間。但即使是非常短暫的觀身禪,也會為你帶來不小的收獲。
每一次做完觀身禪,就相當於是完成了對當下種種身體覺知的探究。通過這項修習,可以加深對自己身體的了解與親密感。我希望它能成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附錄3:行禪
行禪是另一種基礎的正念修習方法,也是將正念融入日常生活的契機之一。行禪可以單獨練習,也可以和坐式呼吸禪交替進行。例如,先進行三十至四十五分鍾的呼吸禪,然後再進行十五分鍾的行禪,如此反複。
行禪的方式有好幾種。其一就是以正常的步伐行走,關注步行時身體的感受。和呼吸禪相似,每當走神時,就要及時將注意力喚回到當下的感受上來。另一種是慢步行走,讓緩慢的腳步動作與呼吸的節奏保持協調一致。
這種修習的一個變化方式即是:吸入一口氣(入息),邁出一步;呼出一口氣(出息),再邁一步。必須如此這般配合呼吸的節奏來協調行走的步伐,入息——邁步——出息——邁步,而不能用其他方法。另外,腳步和呼吸協調的過程還可以再放慢一點:吸氣,提起一條腿;呼氣,將腿放下。熟練之後,請再次放慢這個過程:吸氣,將腳後跟從地上提起;呼氣,抬起腳趾頭,提腳;再吸氣時,將腳放下。你可以嚐試各種方式和步法:當心情焦躁時,采用慢步行走法會有所幫助;如果感到困倦或疲勞,就可以試試稍微有力的步伐。
和呼吸禪、觀身禪一樣,行禪的關鍵同樣在於,要專注於當下身體移動的體驗,而不是陷入思考或與之有關的故事。記住,我們要關注步行帶來的切身感受,而非與步行有關的思想。
如慢步,可以自己去找一條平坦的步道,在道上來來回回地走,或是環繞行走。行禪可以在公共場所進行,但是這裏必須提醒你,非常緩慢的步行會吸引路人好奇的目光!這會讓你不自在。
練習之前,最好先設定一條筆直的步道,三四米的長度均可。沿著步道走到終點時,停下來,有意識地呼吸一次;然後全神貫注地轉過身來,繼續沿著步道往回走。環繞行走是持續性的動作,你可以按需要決定走多久。但需要強調的是,行禪的目的並不在於要走完多少步或多少圈,或是必須走到什麼地方;你隻要全然專注於當下行走的過程本身就可以了。
無論你選擇怎樣的步伐與方法,都要在此過程中保持對呼吸的關注和接觸,當心開小差時,善意地指引它回到步行和呼吸的體驗上來。
專注於當下,一步一步地展開冥想,在行走中保持正念——行禪法簡便易行,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而且頗有助益。當你在等待時,每天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時,甚至是在辦公室或家裏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時,都可以享受到正念帶來的快樂之感。
所謂行禪,不是要努力走到哪裏去或想要得到什麼;隻是簡簡單單地活在當下,隻是行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