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本原則三 正確的放鬆(Proper Relaxation)
瑜伽練習中無論是體式、呼吸控製法,還是冥想練習,都需要思想與身體的放鬆。這種放鬆不等同於鬆懈,而是將肌肉與頭腦的壓力徹底釋放出來,每次練習瑜伽前都仿佛新生的嬰兒一般純淨柔軟,不摻雜過多的外界事物,所以練習前的身心狀態非常重要,而且每次練習結束也要做深層次的放鬆。放鬆既包括身體層麵,也包括精神層麵。
四、基本原則四 合理的飲食(Proper Diet)
按照瑜伽練習者的經驗,新鮮的、營養均衡的素食,是維持和發展身體、精神力量的基礎。在選擇食物時,年齡、季節、氣候、工作種類,甚至體質類型,都是應該考慮的。另外,飲食的時間、飲食的量、營養的搭配,以及與瑜伽練習的配合,都需要得到正確的指導。
五、基本原則五 樂觀積極的心態和冥想練習(Positive Thinkingand Meditation)
內心世界影響著身體狀態。因此必須通過冥想和積極思考來訓練我們的心,才可以指引我們圓滿到達生命的終點。通過積極的心理狀態,可以提升和發展我們的勇氣、知足、愛等正能量,而嫉妒、恐懼、急躁等心態則會帶來負麵情緒。
通過冥想,可以幫助人調整心態,排除負麵或悲觀的想法,進入寧靜祥和的自我世界,感受內在的喜悅。練習瑜伽需要毅力,樂觀與平靜的心態幫助人們將瑜伽之路堅持下去。
第三節 與瑜伽體位法練習相關的生理學原理
運動損傷是指人體在體育運動中,產生的運動係統、神經係統、循環係統等損傷的總稱。足球、籃球、羽毛球、滑冰、拳擊等,幾乎所有運動,都會發生因熱身不充分、運動技術不合理、意外等原因,發生關節扭傷、韌帶撕裂等運動損傷。現在流行的瑜伽體式有些是關節反向用力,有些動作脊柱後彎、前屈的幅度很大,如果練習不當,容易造成造膝關節、韌帶和椎間盤的傷害。所以,瑜伽體位法的練習,一定要遵循人體生理學原理和運動學原理。
在運動生理學中,有五個基本運動原理是保持瑜伽正確鍛煉、避免運動損傷的關鍵,整個的瑜伽練習尤其是體位法的練習,一定要遵循這些基本原理。無論是練習傳統的瑜伽流派還是現代的瑜伽風格,都要在這五個運動原理的指導下進行。
一、個體差異原理
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興趣愛好不同,練習前的基礎不同,因此對於學習和掌握瑜伽體位法的時間,以及身體的反應都是因人而異的。運動負荷的大小、每次練習後與再次練習間隔的時間,取決於個人——是否是初學者,是否有相關的運動基礎(如舞蹈、芭蕾等),是否身體某些關節有過損傷,身體的應激水平、年齡、性別等。所以在學習瑜伽體位法時,要清楚個體差異的存在,才不至於產生自卑或者自滿的心理。
二、超負荷原理
為了改變身體的狀況和練習取得進步,使自己的柔韌性、平衡能力、力量等素質提高,瑜伽練習過程中的運動負荷不能太低,要給自己的身體一定的刺激。
可以通過增加動作的幅度、延長保持的時間等途徑實現。
三、循序漸進原理
每個人都有一個適合自己負荷水平,體位法也有入門、初級和提高等不同的難度等級,如果練習者不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越級練習,或者急於挑戰難度動作,就很容易出現損傷,這與練習瑜伽為了更加健康的目的相反。此外,如果初學者不遵守循序漸進的原理,直接練習Power Yoga或者Ashtanga Vinyasa等高強度的瑜伽課程,很容易出現失眠、虛脫、疲勞等過度練習的症狀。循序漸進的原理,是所有運動都必須強調的。
四、適應原理
所有的動作技術,如騎自行車、滑冰等,從開始的跌跌撞撞到最後的輕鬆自如,都是機體“神經—肌肉”不斷適應的過程。瑜伽練習中的平衡動作、力量支撐、肌肉拉伸、關節扭轉等,開始都會出現肌肉酸痛、動作僵硬、不協調等情況。
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身體會逐漸適應,並建立新的“神經—肌肉”連接,原來的高難度動作也將會變得輕鬆自如了。
五、用進廢退原理
在瑜伽練習中,經常鍛煉到的肌肉、韌帶會逐漸強壯、靈活、自如,一旦停止練習一段時間,已經獲得的平衡、穩定、靈活、力量等素質將會失去,優雅輕鬆的動作也會變得艱難。因此,瑜伽練習要持續不斷,養成習慣。如果因為主客觀原因導致練習中斷了一段時間,則要從基本的、簡單的動作重新開始,原來可以完成的孔雀式、蠍子式、烏鴉式等難度動作,可能已經無法完成了,必須慢慢恢複,逐漸增加伸展、平衡和力量等練習的強度,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能達到原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