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突破重點
一是統一市場。打破行政壁壘,破除市場封閉,營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二是製度創新。克服政出多門、各自為政的傾向,降低宏觀交易成本,出台大連與腹地共同遵守的區域公約。三是產業整合。依據各市功能定位,做好產業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在分工明確的基礎上實現共同發展。四是龍頭帶動。大連應通過提升自身綜合實力,強化航運功能、生產功能、服務功能、管理功能、創新功能,帶動腹地在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實現協調發展。
(四)重大舉措
1、以共同理念為基礎,促進區域聯動發展。競爭協同、開放融合是新型合作關係的基本取向。這就要求大連和遼寧及東北腹地發展中,破除以我為中心的“獨贏”思維和地區割據觀念,打破地方保護主義,逐步確立起追求共同利益,實現共同發展的“共贏”理念。大連和腹地應加大合作共贏的宣傳力度,盡快樹立區域經濟一體化理念。
2、以內外貿易為先導,帶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早期大連港口的發展就是以東北貿易起步的。東北地區要順利邁向現代化和國際化,必須有一個堅強而高度自由的貿易中心來帶動。隻有通過建設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把大連建設成為一個內外暢通、高度自由的貿易中心,才能強有力地帶動東北腹地持續發展。
3、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提升區域綜合實力。大連應當好產業梯度轉移的“二傳手”,以提高遼寧及東北產業結構層次為最高準則,接受國際產業轉移並主動創新,主動將有質量、有效益、有市場但從長遠看並不適應自身發展的產業向腹地轉移,加快產業結構高級化進程。
4、以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優化組合為重點,整合區域經濟。大連要利用開放、港口、要素集中的優勢,發揮作為國際和國內市場連接點的地位,向腹地提供高水平綜合服務,促進資金、技術、人才向腹地流動。
5、以建立區域經濟運行新機製為根本,促進區域經濟良性循環。一是產業互動機製。以龍頭企業為核心,開展跨省市資產重組,提高區域內支柱產業的集中度,在重點產業領域縱向形成產業鏈,橫向形成產業群。二是資本互動機製。通過互相持股、互相投資等方式,培育利益共同體,打造產業旗艦。三是市場互動機製。打破行政壁壘,實現市場信息共享、準入條件一致、監管標準統一,推進相互間市場融合。四是人才互動機製。逐步實現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無障礙流動,東北各城市互派幹部加強交流。五是政策互動機製。在招商引資、外貿出口、人口流動等方麵聯手製定統一政策。六是區域協調機製。建立各省市聯席會議製度,創辦東北發展與合作論壇,交流區域協調發展問題。
四、大連應主動做好的工作
(一)解放思想,樹立區域合作理念
大連應在國家戰略下思考自身發展。一要樹立責任意識。增強區域中心城市的使命感,圍繞提升核心地位和龍頭作用,參照上海在長三角、深圳在珠三角的功能和作用,勇於承擔起引領東北腹地實現全麵振興的重擔。二要樹立共贏意識。正確認識東北腹地對大連發展的支撐作用,摒棄以自我為中心的“獨贏”思想,樹立與腹地各省市唇齒相依、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體意識。三要樹立協作意識。破除“獨立大隊”式的“單幹思想”,打破自成體係、無所不包、大而全的思維定勢,注重與腹地各省市的共享合作,形成區域綜合優勢。四要樹立服務意識。在規劃、政策、建設等方麵,站在區域經濟一體化角度來考慮,為腹地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
(二)提升城市核心能量,增強區域帶動作用
大連應以高於遼寧及東北的速度增長,提高占區域經濟的比重,成為具有強大競爭力和區域認同感的國際城市。堅持發展第一要義,推動經濟總量實現跨越式進步,形成經濟中心城市的規模實力。力爭到2020年,人均GDP達到20萬元、占東北比重超過20%。要把全域城市化作為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形成容納1000萬人口的承載力。
(三)處理好極化與擴散的關係,促進高水平轉移
大連要在接受國內外高層次轉移的基礎上進行極化,在極化基礎上進行創新,在創新基礎上進行擴散。積極縮短極化過程,使極化與擴散交替進行,在極化效應與擴散效應不斷作用下增強輻射能力,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當前,大連已經從極化階段為主,進入到極化與擴散交替進行的新的發展階段。要通過擴散促進東北經濟增長,推動大連產業結構調整,形成大連與腹地結構互補新格局。要通過極化來優化大連城市功能,吸引國內外更多要素聚集,為腹地經濟發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