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常見心理疾病概述
對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表明,大學生中精神疾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這已成為大學生休學、退學、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心理障礙與心身疾病是精神病學和變態心理學的主要任務。了解心理障礙和心身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及影響因素,有助於大學生控製和消除個體和環境中不良因素對自身的影響,更好地維護和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本篇將結合對大學生心理谘詢中的實際,對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有關的心理障礙和心身疾病作簡要介紹,以提高我們對心理疾病的認識和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對心理障礙和心身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一般要由精神科醫生和專家來診治。不要輕易草率地對號人座,給自己下錯誤的結論。
心理健康與否或心理正常與否的界限是相對而言的,並無截然或經織寸的分界線。不過,為了心理治療和學術研究及交流的目的,有關專家曾為精神alb理疾病擬定了一些診斷標準。例如,美國精神病協會編製《精神及自理疾病診斷和統封手冊》(Diagnosticand Statistical Manual,簡稱為DSM)中就對一些心理問題的診斷作了明確的規定,但這些標準和規定並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的具體清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要隨意地給任何這個有心理問題的人貼士患有某種精神或心理疾病的“標簽”。這是因為一旦給這個椒改上了標簽,就可能會牢牢地粘在他的身上,再想除去就十分困難,而且這樣做還會起到一種自我暗示的作用,即其本沐講沒有那種心理疾病,但由於標簽的作用,反而使其越來越像一個有那種病的患者了,這種作用不僅限於其本人,而且還包括他的親朋好友、同學、同事,甚至包括大夫。
那麼,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心理疾病的標準有哪些呢?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三條:
1.反常行為
反常行為表現為質量上的或者是數量上的反常。質量上的反常行為主要是違反了社會文化及道德規範的一些行為,有些行為甚至讓人覺得稀奇古怪;數量上的反常行為則是偏離了統計學上的平均值,即高於或低於平均值。例如,一名婦女一天洗3次手是正常的,而另一名婦女一天洗30次手則是不正常的。
但行為反常並不就足以說明其患有心理疾病,因為諾貝爾獎獲得者、奧運會冠軍都可能會有一些反常行為,但卻未必患有心理疾病。而數量上的反常行為也並不意味著有心理疾病。如一名醫生在為病人檢查的過程中每天洗手30遍,絕不能就此說他患了心理疾病。因此,在判斷一些反常行為是否為心理疾病的症狀之前,必須要先弄清其發生的原因。
2.適應不良
根據適應不良的標準,如果一個人的行為嚴重影響了個人的社會活動、學業、工作或生活,那麼,他將被視為患有心理疾病。例如,一個患有廣場恐怖這種心理疾病的人,其特征是害怕出現在公共場所,這種人可能會害怕離開家裏,這也許會導致其與朋友疏遠、休學或失業。但適應不良行為並不一定就是一種心理疾病的症狀,這也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3.個人的憂傷和煩惱
這一標準是根據人們的一些主觀感覺,如焦慮、悲傷、煩惱等,以此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心理疾病。不過,一般說來,這些主觀感覺的持續時間及嚴重程度常常顯得更為重要。
給心理疾病製定一個單一的標準是困難的。不過,上述三條標準的存在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患心理疾病的最有力指征。
心理疾病的主要分類如下:
(一)神經症
神經症過去稱為神經官能症,是一組心理疾病的總稱。神經症根據不同症狀又分為多種類型,主要有N症、恐怖症、強迫症、抑鬱症、焦慮症、疑病症、神經衰弱等。
1.病因
大多數神經症的病因主要為心理社會因素,即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突然遇到不幸或意外事件,或長期處於一種心理矛盾或衝突狀態中難以解脫。例如,父母或配偶的意外死亡,突發的交通事故、離婚、失戀、受到處分、觸犯刑律等,均可引起神經症。
此外,遺傳因素在焦慮症、抑鬱症和強迫症中較為明顯,如患精神分裂症的母親所生的子女發生神經症的較多。
人格因素與神經症的發生也有一定關係。如焦慮症患者有易激惹、不安全感和自信心不足等人格特點;恐怖症患者的人格特征為內向、興趣愛好少、依賴性強、缺乏自信等;抑鬱症患者有孤獨、內向、多慮、固執、過於謹慎、情感脆弱、易於悲傷等特點。
2.常見症狀
(1)有各種神經係統及身體方麵的不適,但一般又缺乏有器質性病變的證據。
(2)由於存在各種主觀體驗的症狀,常對個人的工作、學習及生活產生不良影響。
(3)努力想擺脫痛苦的體驗,但又覺得無能為力,並為此感到苦惱。
(4)除少數類型外,大都能承認自己是處在病理狀態,會主動要求治療。
(5)各類神經症大都有睡眠障礙、情緒障礙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如失眠、多夢、頭暈頭痛、焦慮及易激惹等。
3.主要類型
(1)恐怖性神經症。又稱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症。其所害怕的客觀環境是外在的,盡管當時並無危險,恐怖發作時往往伴有顯著的自主神經症狀。患者極力回避其所害怕的客觀環境,雖然知道自己的害怕是過分的、不應該的或不合理的,但也不能防止其恐怖的發作。
(2)強迫性神經症。又稱強迫症,是一種以反複出現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特征的神經症。患者常常為那些反複出現的強迫現象所困擾,雖竭力克製,但仍難以擺脫。
(3)抑鬱性神經症。又稱神經性抑鬱症,是一種由社會心理因素所引起的、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症狀的神經症性障礙。患者常伴有焦慮、軀體不適和睡眠障礙,常主動求治。日常生活能力不受顯著影響,但對生活失去興趣。無明顯的精神運動性抑製或精神病性症狀,病程可遷延,治療效果良好。
(4)焦慮性神經症。又稱焦慮症,以發作或持續性出現焦慮、緊張、恐懼,伴有頭暈、心悸、胸悶、呼吸急促、出汗、口幹等自主神經係統症狀和運動性不安。患者的焦慮情緒並非由實際的威脅所引起,而是一種沒有明確的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5)疑病性神經症。又稱疑病症,是一類臨床表現為對自身的健康狀況過分關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種或多種軀體疾病,而實際上卻並未患那種病,同時伴有焦慮不安的功能性疾病。患者可四處求醫,反複做各種檢查,但檢查結果及醫生的解釋並不能消除患者固有成見。
(6)神經衰弱。是一類以精神容易興奮和腦力容易疲勞,伴有睡眠障礙和各種軀體不適感為主要臨床症狀的神經症性障礙。患者的症狀時輕時重,病程遷延,病情的波動常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
(7)症。又稱歇斯底裏,是一組由精神刺激或暗示等引起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現為各種各樣的軀體症狀,包括感覺、運動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急性的短暫的精神障礙。患者的症狀以無相應的器質性損害為病理基礎,可因暗示而產生,也可因暗示而改變或消除。
(二)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又稱為變態人格、人格異常、病態人格或精神病態人格)患者的人格特征顯著偏離正常,但人格的常態與變態隻能在一定的社會曆史條件下與其所處社會人群的均數相比較而言。現實生活中的人常常在某種性格的優點後麵同時潛伏著相對的缺點,如富有進取心、活動能力強的人常伴有武斷、衝動的缺點;而守規矩、謹慎的人又常伴有怯懦、缺乏信心與被動的缺點。幾乎每個人都存在著人格方麵的這樣或那樣的欠缺和不足,因此,在判斷一個人是否屬於人格障礙時就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問題,一定要慎重從事,不要把正常人格的一些差異或有些行為怪僻的正常人誤認為有人格障礙。
1.人格障礙的形成原因
一般認為人格障礙是由多種因素形成的,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麵:
(1)生物遺傳因素。有關研究表明,人格障礙在家族成員中的發生率與血緣關係成正比,血緣關係越近,其發生率越高,而且人格障礙者的父母親腦電圖異常的發生率也較高。在孿生子和寄養子的研究中也證實,人格障礙有明顯的遺傳傾向。還有學者發現,性染色體的異常往往伴有人格障礙。懷孕期,母親營養不良、中毒或感染等因素均可影響胎兒的中樞神經係統的發育,分娩時,胎兒腦部損傷、低體重及出生後兩年內營養缺乏、感染等,也都會給其大腦的正常發育帶來明顯影響,這些均可使患者的智力發育受阻,從而影響其正常人格的形成。
(2)心理及社會環境因素。有學者認為,人格障礙所表現出來的異常行為和異常的情緒反應均是在成長過程中通過觀察和模仿學得的。因此,嬰幼兒時期母愛的剝奪、父母的離異、家庭不和睦、過分溺愛、被遺棄或受虐待、雙親中有人犯罪等,在人格障礙的形成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惡劣的社會環境和不合理的社會製度等也是造成人格障礙的潛在原因。
2.人格障礙的表現
人格障礙的表現多種多樣,一般來說,具有以下一些共同點:
(1)通常在青少年時期開始。
(2)人格嚴重偏離正常,不協調,性格的某些方麵過分發展,不符合社會規範。
(3)人格障礙一旦形成很難糾正,不易改變,常持續終生,但到晚年可漸趨緩和。
(4)對社會適應不良,常貽害他人或自己。
(5)對人格障礙缺乏自知力,不能吸取教訓,認識不到自己的缺陷,不能自我糾正。
人格障礙患者往往將自己遇到的困難或不良處境歸咎於他人,以自己的利益壓倒一切,不顧他人的利益,對給他人和社會造成的傷害漠然置之,毫無愧疚或罪惡感;對自己的異常行為不但毫無認識或悔改之意,而且還往往作出一些毫無理由或自以為是的辯解。
3.人格障礙的類型
(1)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也稱之為無情型或違紀型人格障礙,是對社會影響較嚴重的一種類型。
(2)衝動型人格障礙。此類型人格障礙以意誌控製障礙為主要特征,包括縱火狂、偷竊狂、漫遊狂、間歇性爆發障礙及單次爆發障礙等。
(3)偏執型人格障礙。多見於男性,主要表現為猜疑與敏感。
(4)分裂型人格障礙。其主要表現為過分內傾、孤僻、退縮,喜歡幻想,常做白日夢,言行古怪,情感冷漠,不通人情,缺乏進取心。
(5)瘡病型人格障礙。女性多見,以戲劇化表現、尋求新鮮刺激和自我中心為主要特征。
(6)強迫型人格障礙。此型人格障礙的典型表現為惰性、猶豫不決和按步就班;對自己要求十全十美,過分追求完美主義;墨守成規,缺乏應變能力。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人格障礙,如情感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和自戀型人格障礙等。
(三)精神性疾病
1.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為一種最常見的精神病。
(1)病因。其病因及發病機製至今為止尚不明確,一般認為精神分裂症並非由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在多種因素交織或共同作用下引發的。該病的病因可能與遺傳、器質性病變和心理社會因素等有關。
(2)主要表現。其表現複雜多樣,主要特點是情感淡摸、思維破裂、脫離現實。可出現情感倒錯,該喜時反而悲傷;聯想障礙,思維活動無邏輯性以致無法理解,言語支離破碎,缺乏聯係;精神活動脫離現實,還可伴有各種幻覺、妄想、行為與動作障礙等症狀。
2.情感性障礙
情感性障礙又稱躁狂抑鬱症(躁鬱症)、情感性精神病、心境障礙,是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高漲或低落為主要表現的精神障礙,伴有相應的思維和行為等方麵的改變。有反複發作的傾向,間歇期精神活動基本正常。
(1)病因。該病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據認為可能與遺傳,生化代謝及社會心理等多種因素有關。
(2)主要表現。如以躁狂為主,又稱躁狂症,其典型表現艾心境高漲,思維活動加速,言語動作增多,嚴重時可有妄想;如以抑鬱為主,又稱抑鬱症,其典型表現為心境抑鬱,思維緩慢,言語動作減少、遲緩,嚴重者可達木僵狀態。
3.偏執性精神障礙
偏執性精神障礙是一組精神疾病的總稱。以係統妄想為主要症狀,行為和情感反應與妄想內容相一致,在不涉及妄想的情況下,患者可不出現明顯的精神異常。
(1)病因。此類精神障礙的發生據認為可能與其個性缺陷及人格的不健全有關,是在社會心理因素的作用下逐漸發展起來。遺傳在發病中的作用尚不肯定。
(2)主要表現。①偏執狂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不可動搖的、固定的係統性妄想,逐漸發展,常以被害妄想開始,繼而出現誇大妄想,兩種妄想交織,互相影響,妄想一旦形成很難完全消失。
病人以中年男性多見。②偏執性精神病則起病較慢,症狀以妄想為主,多為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一事件的曲解而發病,逐漸形成妄想,妄想內容多為被害、誇大、鍾情等,病人以中年女性居多。
神經症
《根據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2版修訂本(cc-NM-2-R)(1994),神經症屬於精神疾病的一種。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1994)
1.精神活性物質與非依賴性物質所致的精神障礙
2.精神分裂症及其他非器質性精神病性障礙
3.情感性精神障礙
4.神經症以及與心理社會因素相關的精神障礙
5.與心理社會因素相關的生理和行為障礙
6.人格障礙、衝動控製障礙與性行為障礙
7.精神發育遲滯
8.兒童和少年時期精神障礙
9.其他精神障礙及與心理衛生密切相關的幾種情況
10.腦器質性與軀體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礙
精神疾病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精神疾病,指以精神活動障礙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疾病,包括精神疾病分類中的所有精神疾患。狹義的精神疾病則不包括神經症、人格障礙、心理生理障礙和智力發育遲滯等,特指以嚴重的精神功能異常為特征的一組疾病,患者的認識、情感、意誌行為、社會交往能力均受到嚴重的損害,以致喪失自知力和檢驗現實的能力,不能正常參與社會生活,有可能危及自身、他人和社會,因而需要住院治療或受到監護。即便是重性精神病,也並非不治之症。不管是哪種精神疾病,都要求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
一、神經症概述
神經症,舊稱神經官能症,是一組輕度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精神活動能力降低(如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思維與工作效率降低),情緒波動與煩惱,體感性不適增加。體檢無器質性疾病,自知力良好,無精神病性症狀。
一般認為,神經症的形成主要是由內部心理因素決定的,病前有一定的素質和人格基礎,個體早年心理發展過程中對衝突的過分壓抑、錯誤的學習過程均起重要作用。起病與工作學習負擔過重或與精神應激因素有關,但症狀沒有心因性精神障礙那樣嚴重,患者雖有無法擺脫的精神痛苦,甚至影響工作、學習、生活或社交,但能主動要求治療。符合上述症狀但病程不足三個月的,診斷為神經症性反應。大學生中的神經症多由環境因素引起,如過重的學習壓力和生活負擔,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衝突,人際關係長期緊張,交友戀愛中的挫折,以及不適當的心理防衛機製等。一個人是否患病及何時患病,主要取決於心理因素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神經症症狀有時雖可見於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障礙等重性精神病,但兩者之間有著本質區別。前者通常自知力良好,能主動求醫。後者通常存在幻覺、妄想、注意、思維等方麵的認知功能障礙,情感障礙,行為障礙及人格改變等症狀,檢驗現實的能力受損,對所患疾病無自知力,不主動就醫或拒絕治療,社會功能嚴重受損。
神經症的矯治主要靠心理治療。心理治療中,應針對不同類型的神經症及其嚴重程度,確定不同的治療目標,采用相應的方法。同時,盡可能減輕患者過重的負擔,調整生活方式,鼓勵患者從事適度的體育鍛煉,進行自我調節。由於神經症的病程也依賴於環境的影響,心理治療與環境治療應結合使用。研究表明,有針對性地綜合應用多種治療方法,比采用某種單一療法更為有效。
二、幾種常見的神經症
(一)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在大學生中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除了少數人因此不能堅持學習而休學或退學外,還有相當多的人雖能堅持正常學習,但其學習效率和成績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據調查,神經衰弱在大學生中的發生率約在8.5%左右,無男女之差。
1.神經衰弱發生的原因
一般來說,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具有較高的耐受性,在緊張的工作和學習產生疲勞之後,經過適當的休息和放鬆便可得到恢複。人每天的活動都依賴於能量(精神活動也需要能量),當能量因消耗下降到一定水平時,就會感到疲勞。在疲勞的情況下,精神、軀體方麵的效率降低,主動性下降。疲勞本身不是什麼問題,在一天的勞累之後,產生疲勞是正常現象,而休息又可以克服疲勞,精力旺盛的人通過正常的睡眠,能量可以很快恢複。但神經衰弱患者由於精神長期緊張,再加上有睡眠障礙,其能量得不到恢複,疲勞也不能消除,精神和軀體的活動都受到影響,便表現出神經衰弱的一些症狀。過去認為工作勞累是神經衰弱的主要原因,但近來的研究表明,單純的勞累本身並不會引起神經衰弱,而任何原因引起的神經活動過度緊張,如不良的情緒反應等,則常是神經衰弱的主要致病原因。可以說,神經衰弱是由持續存在的精神因素所引起的焦慮緊張的心理反應,健康人在同樣條件下也會產生這種反應,但大多是暫時的,當情況改善後,反應就會消失。
通常,神經衰弱的一些常見致病因素主要有:
(1)遭遇某些負性生活事件。如親人死亡,與家人、同學或導師及上級領導關係緊張,失戀、學業上的失敗等,由這些負性生活事件所引起的憂慮、憤怒、怨恨、委屈及悲傷等情緒體驗可導致大腦皮層的神經活動失調,進而發生神經衰弱。
(2)生活及學習安排不當、雜亂無章,對所計劃或規定完成的學習任務難以完成時所產生的慌亂和緊迫感,以及對學習、生活環境突然改變的適應困難等等,也可促成大腦神經活動的過度緊張而產生神經衰弱。
(3)學習及腦力勞動時間過長,缺乏良好的休息和睡眠,同時伴有思想負擔或壓力,或者對學習或工作不滿,但又非要完成不可,由此所產生的抵觸情緒也往往易於導致神經衰弱的發生。
(4)身體患有某些急慢性疾病、長期失眠及其他可能削弱機體功能的各種生理因素均能助長神經衰弱的發生。
(5)個性及體型也與神經衰弱的發病有關。多數患者病前的性格偏於情緒不穩、敏感多疑、易激動、急躁、自製力差、心胸狹窄、膽怯等。此外,患神經衰弱者大都屬於身體瘦長和肌肉不結實的無力體型。不過,神經衰弱除少數是由於某種過強的精神刺激引起外,大多是上述多種原因共同作用所致。
2.神經衰弱的判斷
神經衰弱的症狀複雜,表現也多種多樣,但其主要表現有如下幾點:
(1)易於疲勞和衰弱。
(2)情緒改變。
(3)興奮與易激惹。
(4)緊張性疼痛。
(5)睡眠障礙。
而且必須至少同時具有上述症狀或表現中的三項,才考慮患神經衰弱的可能。
3.神經衰弱的防治
對神經衰弱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如下幾點:
(1)合理安排學習、生活與娛樂,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規律。要注意勞逸結合,在緊張的學習間隙應有短暫的休息和放鬆,尤其是要學會積極性休息,如做課間操及進行一些球類活動等。
(2)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在神經衰弱患者的康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基本原理是幫助病人充分認識該病的發生原因及變化規律,消除病人的思想顧慮,端正其對疾病的不正確認識和錯誤態度,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並積極主動配合醫生進行治療。神經衰弱患者的心理治療一般分為集體心理治療和個別心理治療兩種,集體心理治療主要是采取集中多個病人舉辦講座及分小組討論座談等方式進行;個別心理治療是由心理醫生與某個病人單獨在一起分析發病原因和症狀特點,認識此病的本質,消除其心理上的疑慮和擔憂。
(3)藥物治療。主要在病情較重及必要時使用,常用的有抗焦慮藥物、鎮靜催眠劑及中藥等。
(4)其他療法。主要有體力活動療法。體力活動能增強體質,而有趣的體育活動可使人精神輕鬆愉快,並能提高大腦皮質的張力,但在開始時要注意活動量不宜過大、過多,要逐漸增加,並要堅持每天有規律地進行。針刺及其他物理療法,如針灸、電針、耳針及電興奮等,都有一定療效。此外,祖國傳統的氣功及太極拳等,對神經衰弱的防治和恢複也有很好的效果。
鏡頭一
某女,20歲,大學生(一年級)。
據本人講,近一個月來由於頭痛,功課拉下很多,總想把它補上,自己設法想多學一點,可怎麼也看不進去,越看書頭反而越疼,並感到耳朵根及後腦勺麻木,有時會有一陣莫名奇妙的緊張感。學習趕不上已成為該學生最痛苦的事。希望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查明病情,使其恢複以往的學習能力,否則,隻有休學。
她對自已性格的自我評定是“自卑,偏於內向”。經了解,其原在農村中學上學,能考上重點大學已是不易。到大學後,先是一個月的軍訓,倒還沒感覺有何不適。自從軍訓結束返校後,便開始感到了學習的壓力,尤其是當了班幹部之後,認為要比其他同學學得更好才行。但由於學習時注意力不能集中,學習效率下降,學習成績並不理想。有一天睡覺起床後,感到兩耳悶塞,頭後枕部麻木,肌肉發緊、不適,並開始失眠,看書學習時間稍長即感到頭腦發漲、頭痛,想學卻學不進去,便變得越來越焦慮,並懷疑自己的大腦有問題。到醫院去看五官科,自我感覺聽力不好,但經醫生檢查未發現異常。前天因睡眠不好服用了3片安眠藥後,睡眠情況有好轉,但睡醒後感到昏昏沉沉,照樣學不進去。常常有一種強迫自已去學習或睡眠的想法,甚至產生過絕望和自殺的念頭。
診斷分析
綜合其上述情況,考慮到她目前神經衰弱的可能性大,對其采用認知心理療法,以正確、合理的認知代替不正確和不合理的認知,改變其一些看待問題的錯誤方法。谘詢醫師向她提出建議:①要學會使自我放鬆,有張有弛,並教她掌握一些自我放鬆的技術;②要敢於麵對現實,承認自己的不足;③製訂一些切實可行的學習和生活計劃,合理安排時間;④學習中遇到問題要多請教他人,不要以為自己是學生幹部而怕丟麵子;⑤要提高戰勝困難的信心,不要輕易使用安眠藥,應爭取自然人眠。兩周後,當她第二次來時,對過去的問題已有明確認識,承認自己在學習上的差距,並說在她能麵對這一現實之後,學習的信心反而明顯增強了,現已不再考慮休學的問題了。就此,谘詢醫師進一步指出,能承認自己存在的不足,並想要堅持學習下去,這說明你認知的方法已經有了改變,神經緊張狀態也就隨之減輕。如果自己的學習基礎確實較差,可以把學習成績目標定低些,要切合個人的實際。最後,醫師還建議該女生改變早晨睡醒後不願立刻起床,而到了晚上又常常是毫無睡意便提前上床的不良習慣,並適當從事一些體育鍛煉,把自己的學習、生活安排得更有條理一些。到了第三周,她前來告知,睡眠基本恢複正常,學習狀況已明顯改善,自信心顯著增強,身心狀態都比較好。
(二)抑鬱症
抑鬱症又叫優鬱症,是最常見的一類情緒障礙,其發生約占整個人群的4%。該症主要是對痛苦經曆的抑鬱反應,但抑鬱的程度常與其痛苦經曆不相稱。通常表現為情緒低落,焦慮不安,淒涼悲哀,暗自傷心落淚,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不願與人交往,感到處處不如意,總覺得有什麼不幸的事情要發生,甚至悲觀厭世,覺得活著沒意思,想以死來尋求解脫。據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所估計,約有15%的患者可能會自殺。此外,他們常伴有身體不適感,如食欲減退、失眠等。
抑鬱症可以由多種原因引起,主要是心理因素。絕大多數患者都是由一定的負性生活事件所引起,如親人的死亡、與親友分離、較大或慢性傷病、工作學習上的挫折及經濟問題等。但這些負性生活事件之所以會導致本症的發生,與下列一些基本因素有關:
(1)患者病前多情緒不穩、性格不開朗、思慮過多、依賴心重等。這些性格特點對他們對負性生活事件的反應強度和性質起著決定作用。
(2)由於在生活中遭受的挫折或損傷所引起的心境突然改變,破壞了其情感生活的平衡。
(3)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其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動搖了原有的自信心和價值觀。
對抑鬱症的治療主要是心理治療和藥物療法,尤其是症狀明顯期可合並應用這兩種療法。心理治療主要是認知和支持療法,幫助病人認識或找出致病的心理因素。這些因素有時比較明顯,易於發現,有時則比較隱晦,不易察覺,常需要幫助患者仔細回顧與分析方能發現。總之,心理治療是一項細致而費時的工作,醫生和病人都應有耐心、有信心。藥物治療常用三環類抗抑鬱藥,如應用得當,多能收到良好療效。
鏡頭二
某男,18歲,大學生(二年級)。
自述“心情憂鬱、乏力,對學習反感,精力難以集中,做亭無興趣,感到生活沒有意義”,其在高三時,常胃痛、腹瀉,當時醫生診斷為“胃腸炎”,經治療後好轉。但進入大學後,先去參加軍訓,在軍訓時,消化差,常有腹痛、腹瀉。返校後症狀未改善,經胃鏡檢查診斷為“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服藥治療後效果不佳,因此感到焦慮不安,進而影響學習。到第二學期時,學習興趣下降,進而討厭學習,不願看書,上課聽不進去。無任何業餘愛好,從不參加課外活動,業餘時間常看一些醫學書籍。最近一學期學習成績下降,有些科目(主課)考試不及格。此後,有時想抓緊時間學習,但因頭暈、胃部不適未能堅持。很少與他人交往,養成了孤僻的性格,常常獨坐一處,感到孤獨、憂鬱。
谘詢過程中,總是問一句才答一句,回答問題時語調很低,有氣無力,行動遲緩,反應較慢,始終低垂看頭。為其測查“SDS”後,谘詢者建議:①胃病是否真的那麼嚴重。不要總是抱著醫學書籍不放。所謂“醫學生病”,就是因為醫學書籍看的多了,又不能科學理解,總是和自身相聯係,結果本來沒病也看出病來了。②適當從享一些戶外活動,如散步,慢跑等。
經對其情況進行分析,並聯係測查結果,初步考慮其可能為“抑鬱症”。其第二次來時,除繼續進行心理治療外,又為其加用了杭抑鬱藥。一周後,自覺情緒好轉,症狀明顯減輕,從外觀上看行動已不那麼遲緩,談話中已可見到笑容,睡眠也較好,對學習也有興趣了。除繼續用藥外,仍建議多做戶外活動。兩周後,症狀明顯好轉,學習及生活基本恢複正常,每周到戶外活動2-3次,還堅持在室內練習舉啞鈴,自我感覺良好。
(三)焦慮症
焦慮是一種情緒反應,是個體在麵臨不良刺激或預感到會出現挫折情境時所產生的一種複雜的消極或不愉快的情緒狀態。輕度焦慮在正常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經常會發生,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不要將其看成是焦慮症。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還是一種有益的保護性反應,因為適度的焦慮對學習和工作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還會使你設法去應付不良的處境,渡過難關。而真正的焦慮症卻不同,它是一個人在毫無原由或在一些無關緊要的情況下,反而呈現出嚴重的焦慮不安、膽戰心驚等症狀,而這些症狀並非由實際威脅所引起,其緊張及焦慮的程度與現實情況很不相稱。
引起焦慮症的原因主要有:
1.遺傳因素
據研究,單卵雙生子的同病率為35%,高於全部其他的神經症。
2.心理因素
心理素質在焦慮症的發生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焦慮症患者大都謹小慎微、膽小怕事、情緒不穩,對輕微的心理挫折或身體不適極易發生焦慮和緊張。
3.精神壓力因素
當人們長期麵臨威脅,處於不利環境之中,或遭遇重大的生活事件(如親人死亡等),就更易於發生焦慮症。值得注意的是,兒童時期的創傷性體驗常會由於現實生活中某些事件的喚起作用而誘發焦慮症。
焦慮症的主要表現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形式:
1.急性形式(或稱驚恐發作)
患者常出現大禍臨頭或死亡來臨之感,使他們恐懼不安、尖叫或逃離,同時伴有心慌、心悸、氣急等,發作時通常可持續數分鍾。
2.慢性形式(或稱普遍性焦慮)
比前者更為常見,主要表現為精神不安、心情緊張和容易激怒等,有時感到心驚肉跳、頭痛、背痛、全身顫抖等,患者常因不明原因的驚恐感而意誌消沉、優慮不安,夜間人睡困難。
焦慮症的防治方法主要有:
1.輕度的焦慮可通過自我調節來緩解
常用的方法有:
(1)樹立信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力量。
(2)適當運動。根據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在感到焦慮緊張時做一些簡便易行的運動,可消除疲勞,減輕壓力。
(3)保持良好充足的睡眠。
(4)適當做一些放鬆活動,如反複用腹式呼吸做幾遍深呼吸等。
(5)調整自己的目標或期望值,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
2.心理治療
放鬆療法對該症有明顯效果。當個體全身鬆弛時,生理警醒水平也全麵降低,心率、呼吸、脈搏、血壓、肌電、皮電等生理指標可出現與焦慮狀態逆向的變化。許多研究證實,鬆弛不僅產生生理效果,亦有相應的心理效果。生物反饋療法、音樂療法、瑜咖、靜氣功等都具有放鬆的效果。此外,焦慮症患者病前常經曆較多的生活事件,病後又常出現所謂的“期待性焦慮”,總擔心結果不妙,在過分警覺的狀態下又會對周圍環境和人物產生錯誤感知或評價,因而有草木皆兵或大禍臨頭之感,此時,可用認知療法幫助患者認識理解,進而解決這些問題。
3.藥物治療
常用的主要有抗焦慮類藥、鎮靜藥及抗抑鬱藥等,也可在專門訓練的心理醫生指導下采用綜合治療,能收到理想的療效。
4.預防
學習一些基本的心理衛生知識,掌握一些心理自我調節、自我控製及放鬆的技術,遇事期望值不宜太高,等等。
鏡頭三
某女,22歲,大學生(四年級)。
自述一年多之前,其父因患肝癌住院治療,在住院期間受到一些醫護人員的冷遇,心中不免感到世態炎涼。不久,其父病逝,由於與父親的感情較深,她的許多亭情都是由父親代辦或安排好的,養成了對父親的依賴性。父親的去世使她一下於失去了依靠,再加上因為分遺產的事與親友們又發生了很大糾紛,就更加覺得人世間似乎一點兒愛和人情味都沒有了,常有一種末日來臨的感覺,遇到一點兒小事就會控製不住地大發脾氣,或不由自主地渾身發抖,甚至當著親友們的麵隨意砸壞室內的家具或其他很好的物品。近來常做惡夢,心煩意亂,有一種強烈的報複心理,對一切都喪失了興趣,千方百計想逃脫痛苦,有時真想一死了之。
聽完她的陳述之後,谘詢工作者指出:①這次遇到的這些事件乃是人生所能遇到的最大的打擊之一;②在遭受到這樣大的打擊之後,人們都會產生較大的心理創傷,並經曆一段情緒低落期,但重要的是要能盡快地擺脫這些痛苦的情緒,盡早得到恢複;③可重新布置一下家庭內的環境,如家具的擺設等,將父親用過的物品收藏起來,以免觸景生情;④對遺產的處理等,隻是生氣也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可以借助法律手段;⑤要真正懂得目前的不利狀況都是暫時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自己的主動應付,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她聽後表示理解,一周後前來告知,情況已大有好轉。
(四)恐怖症
恐怖症患者的特點多為羞怯、膽小、內向、依賴性強,遇事易出現焦慮和強迫傾向。大多數成人的單純恐怖來源於兒童期曾有過的體驗。明顯的精神刺激可誘發恐怖症的產生。
常見的恐怖症類型主要有如下幾種:
1.社交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主要表現為在社交場所出現恐怖。患者在大庭廣眾下害怕被人注視,或害怕會當眾出醜。因此,在這種場合下,患者不敢看人,不敢講話,不敢寫字,甚至不敢進教室,嚴重者可出現麵紅耳赤、出汗、心慌、震顫、眩暈、嘔吐等。患者可因恐怖而回避朋友及同學,不願出門,不願上學,幾乎與社會隔絕,失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若患者害怕與他人對視,稱為對視恐怖;若害怕與人相處時會臉紅或堅信自己有臉紅,稱為赤麵恐怖。
2.場所恐飾症
場所恐怖症主要表現為對公共場所產生恐怖,因而害怕到各種公共場所中去。當患者看到周圍都是人時,便會產生強烈的恐怖感,擔心自己無法自控或暈倒,或出現瀕死感焦慮不安。
有些患者對高空或黑暗等產生恐怖,不敢在高處停留,甚至不敢與大學生談心理健康一曲在高樓上居住,或不敢獨自一人處於黑暗中。
3.物體恐怖症
物體恐怖症主要表現為對某些特定的物體產生恐怖。如對動物的恐怖,害怕貓、老鼠、狗、蛇、鳥類及昆蟲等;有些患者表現為對尖銳物體的恐怖,不敢接觸尖銳物體,害怕自己或他人會受到這些物體的傷害等。
恐怖症的防治方法:一般可先用藥物減輕患者的焦慮或恐怖,然後,采用包括行為療法在內的心理治療,以消除患者的恐怖回避行為。
心理治療的方法主要是鼓勵患者要麵對現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堅持進行治療。目前,對恐怖症的最主要的心理治療方法是行為治療,其中,又以暴露療法為主。也可根據患者的病情使用係統脫敏或鬆弛療法,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心理分析或認知療法也是可以的。
鏡頭四
某男,19歲,大學生(二年級)。
自述對與其他人的接觸有一種恐懼感,尤其是陌生人,如果與他們在一起時,便會感到一種莫名奇妙的緊張。當他與別人並肩而坐的時候,心中總是想要看看別人,這種欲望很強,但又因為恐懼而不敢轉過臉去看。如因有事必須要與他人接觸時,不論對方是男是女,一走近對方,便感到心慌、神情緊張、麵部發熱,不敢抬頭正視對方,如果與陌生人坐在一起,相距兩米左右時,就開始感到焦慮不安、手心出汗,神情也極不自然。由於這一原因,他很害怕與別人接觸,進而害怕到教室去上課,尤其是小教室,以至於每個學期都有兩至三門功課,因不敢去上課而缺課,並影響了學習成績和正常活動,內心感到非常痛苦。
這是一種因對社交的恐怖而造成的人際交往心理障礙,主要解決辦法是采用係統脫敏法,使其逐漸消除對他人的恐懼。
經過幾周的谘詢幫助,其問題明顯減輕。
(五)神經性厭食症
有些少女由於擔心自己變胖,失去苗條的身材,便設法控製自己的飲食或自行減肥;有的雖然體重是在正常範圍,甚至低於正常,但由於她們對自己的體態有一種曲解的幻象,仍會繼續限製飲食。因此,像她們這樣對自身的體重控製走到了極端,就算作是一種病態了,即“神經性厭食症”或稱為“饑餓病”。
該病早在1968年由格爾(Gull)提出,曾被稱為神經疥病。
患者絕大多數為年輕女性,近年來,此症發生率有增高的趨勢。
患者在發病前常會將某個苗條少女的身材作為一種效仿的樣板,而其本人則常自以為肥胖或發胖,即使體重已嚴重減輕,她仍然感到自己肥胖。當家人或朋友對此感到驚訝時,她會與他們爭吵,並在體重已下降了1/3或1/4之後仍拒絕進食。或者她偶爾也會大吃一頓,爾後又馬上誘導自己將吃下去的食物嘔吐出來,或者服用緩瀉劑或利尿劑,以加速物質的排出。該病偶爾繼發於嚴重的精神病。神經性厭食症嚴重時可導致死亡。據國外統計,該病患者約有15%-21%因嚴重營養不良及饑餓而死。許多患者不承認自己有病,並拒絕接受治療。
1972年,費納爾和魯塞爾等學者先後為該病提出6條診斷標準:
(1)25歲以前起病。
(2)有追求體型美的欲望。
(3)消瘦明顯,體重較原來減輕25%以上,或體重減輕在標準體重的30%以下。
(4)對食物和體重的態度異常。
(5)閉經3個月以上。
(6)無其他內科和精神疾病。
一般來說,如有3條或3條以上症狀,便可懷疑其患有該症。
神經性厭食症的治療常會遇到阻力,但當患者一旦意識到她們的情況非常嚴重,需要救治時,常能較快得到恢複。因此,心理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如采用認知及頓悟心理療法,幫助其認清問題的起因和根源,消除不利的心理因素,了解問題的嚴重性,改變其不正確的認識和看法。專家們認為,在心理治療的同時輔以藥物治療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如補充營養、改善營養不良狀況(給予鼻飼等)。有人報告,使用抗抑鬱藥也有一定療效。
(六)心理急症——自殺
自殺,通常被稱為心理衛生及精神醫學上的“急症”。美國甚至將自殺稱為心理衛生的一種“流行病”,全美國每年約有1萬名大學生企圖自殺,並有約1000名以上自殺身亡。據統計,我國學生死因中居第一位的是意外死亡,約占死亡總數的40%;居第二位的便是自殺,約占33.3%;其後才是癌症及其他疾病,占26.7%。這一比例與國外有關資料大致相近,即在大學生的死因中,自殺占1/3,僅次於意外事故引起的死亡,居死因中的第二位。
大學生中自殺發生率最高的時間是在每學期的開始或期末,一年級和四年級大學生為自殺發生率較高的兩個年級。企圖自殺的大學生中女生約為男生的3倍,但男生的自殺成功率則為女生的3倍。大學生自殺時采用的方式主要有服毒或藥物、墜樓、臥軌、切斷血管及自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