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體室的大門是玻璃門,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裏麵的一切。大門外,是一排橘紅色的沙發。
那真是一排好沙發,在用罷中餐,不停地打哈欠的時候,這橘紅色的沙發不停地誘惑著我。
於是,我坐下來,想打一個瞌睡。
當我向沙發背後仰的時候,我發現自己麵對的是體形室裏的一麵大鏡子,我看到了哈欠連天的自己,精神萎靡不振。
我突然覺得不妥,把後仰的身體硬生生地恢複到原來的位置,我吸了一口氣,端端正正地坐好。
我仍然有睡意,但我卻無法就此睡去。
半刻鍾後,我有些坐立不安。因為我眼力所及之處,就是自己在鏡子裏的形象,皺眉、撓頭……
我覺得這實在是一件令自己很不愉快的事情。我站起來,走到樓下。
半個小時後,我回到樓上。許多人站在體形室旁邊,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不少人像我一樣,當看到那排沙發時,會馬上去坐,但幾分鍾後,他們會站起,走到一邊,寧肯站著。
在這座大廈的二樓,每天進進出出的人難以計數,但那排橘紅色的沙發顏色仍然鮮豔。
這真是一個極有意思的現象。
曾看到過一個故事,也是關於鏡子的。一幢大樓的電梯裏經常發生性騷擾事件。後來,有人想了一個辦法,在電梯三麵鐵壁上,安上了三塊大鏡子,從此以後,此類事件大為減少。
大概每個人都不願意看到自己醜陋的一麵。一個人之所以喪失信念,之所以無所事事過著沒有激情的日子,無非是他自己看不到自己有多麼的糟糕。”
同理心效應
片斷一:住院記
三歲的申棟生病去看醫生,從醫生開始給他打針、吊上點滴,至醫生離去,他一直啼哭不止。
媽媽:“申棟,媽媽拜托你不要哭好不好,醫院的人都被你吵得受不了了。”“媽媽抱你,乖,申棟最乖,最聽話。等一下我買玩具給你玩喔!”“申棟,你再哭,病就好不了喔!”……
爸爸:“你不哭,我就去買好吃的麥當勞給你,好不好?”“你一直在哭,那麼大聲,被隔壁的警察叔叔聽到了,就麻煩喔!”……
任憑他爸爸媽媽怎麼勸說,威迫利誘,這三歲的孩子就是哭個不停,聲嘶力竭地哭叫,即使喉嚨已經沙啞,仍斷斷續續的哭著。這時,有一位醫生走過去輕聲地問孩子,“打針很痛喔!”
孩子竟安靜地聽起話來,且點點頭,一句話竟使得氣氛改變。
“你很想不要打針是嗎?”“很想把這點滴拿掉是嗎?”
孩子開始與醫生對起話來。
這是他住院以來,第一次不再哭鬧而是用言語表達意見。
醫生繼續問:“你害怕打針打很久是嗎?”“我去看看,護士小姐可不可以不要打針?”
醫生離開了病房,孩子安靜地小睡起來。醫生隔了十分鍾再進入病房,孩子立刻睜眼問:“護士說什麼?”醫生告訴申棟,護士在忙別的病人,等一會兒來看你。之後,孩子安心地睡著了。
片斷二:穿衣記
五個家庭帶著各自的孩子抽空喝茶聚餐。大人正聊得興高采烈時,忽然看見一個幼兒脫掉外衣褲,隻剩下無袖內衣及小內褲。
母親們立刻說:“快穿上,會感冒喔!”“不穿衣服,不好看!”“羞羞羞,怎麼脫成這樣。”“我幫你穿上,好嗎?”“再不穿,我叫你爸爸來打喔!”孩子仍坐在地板上,不穿衣服。
這時,其中一位母親走過去,坐下並抱住這個小小的四歲孩子,輕聲地問他:
“衣服怎麼了?”
“濕了。”孩子有點委屈。
“濕在哪裏,我們來找找看。”孩子找不到濕掉的地方。“穿上比較好找,先穿上再找好嗎?”
“好。”
上衣穿上,孩子終於在左邊袖子中間找到一小塊濕濕的地方。
這位母親說:“濕衣服不想穿,我把它變幹好嗎?”
“好!”孩子乖巧地說。
她請孩子閉上眼,邊用衛生紙吸去水分,口中邊念著“變變變,衣服快變幹”,而後請孩子張開眼睛,孩子再摸摸袖子,覺得不濕了,便滿意地站起來。
她又繼續追問:“這長褲是誰的?”孩子說:“我的。”
“擺在這裏是要送人還是要穿上?”“要穿上。”孩子說。
孩子自動拿起長褲讓她為他穿上,滿意地跑去玩了。
幼兒語言表達能力不佳,但不代表他們沒有意見,他們對大人的意見也是會選擇的,不一定會照單全收。與幼兒對話不能一味的來用威迫利誘的要求改變他的行為,而是要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和想法。而成人之間往往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