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蘭姆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招募到300名誌願者,請他們郵寄一封信函給一名股票經紀人。因為幾乎可以肯定信函不能夠直接寄到目標人物手裏,他讓誌願者把信函發送給他們認為最有可能與目標人物建立聯係的親友,並要求每一個轉寄信函的人都發一封信給他本人,以追蹤信件的去向。出人意料的是,有60封信最終到達了目標人物手中,並且這些信函經過的中間人的數目平均隻有5個。也就是說,陌生人之間建立聯係的最遠距離隻有6個人。這就是“六度分離”理論。它起源於一個“小世界現象”的假說,意思是任何兩個素不相識的人中間最多隻隔著6個人,也就是說,隻用6個人就可以將兩個陌生人聯係在一起。
這的確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即最多隻要通過6個人介紹,你就可以認識你想要認識的陌生人,即使對方是希拉裏。換言之,隻要你願意你就能夠認識你生命中的貴人。就如章子怡能夠認識美國富翁艾維·尼沃夫,郭晶晶能夠結識霍啟剛……同樣,你也可以遇到自己生命中的貴人,從此“青雲直上九重天”。
看《大長今》,一邊為長今坎坷的經曆欷歔,一邊又為她的好運氣而感到欣慰。她雖然一路走得很艱難,但她走到哪裏都能遇到貴人。從最開始的薑德久夫婦到韓尚宮、鄭尚宮、鄭主簿、張德,甚至是張尚膳、皇後和皇上,這些人都是她生命中很重要的貴人。當然還包括她的好姐妹:連生、閔尚宮、信非、阿昌這些不同階段結識的值得交往的好朋友。正是這些貴人使長今能夠“曆經重重磨難,最後修成正果”。
人的成功和發展總離不開生命中貴人的幫助,女人也是一樣。不過我們也要認識到,貴人並非隻是指那些顯貴。你要知道,在適當的時機,任何一個人脈中的普通人都有可能扭轉乾坤,成為你的大貴人。其實,所謂貴人就在你的關係網中。在這個關係網中,有各式各樣的朋友,他們能夠從不同的層麵為你提供不同的幫助,有許多機遇就是在人們與朋友的交往中出現的。
王欣所在的單位新來了一位主要領導,需要配備秘書。領導便委托王欣為自己物色一名秘書,於是王欣就推薦了自己的同學兼好朋友小潔,她們都是某大學中文係2007屆畢業生,王欣知道小潔肯定勝任秘書職位,於是就推薦了她。在許多人躍躍欲試的情況下,小潔被選中了。結果,領導本人滿意,組織考查合格。正在為前程奔波的小潔更是欣喜若狂。對於小潔來說,王欣就是她的貴人。
貴人就在你的左右,要時刻想著自己的貴人就要出現了。這個時候,你對所有事情的看法都會改變,一件壞事可能會變成一件普通的事情,一件普通的事情又可能會變成一件好事,一件好事可能會變成一個機會,一個機會又可能會變成一個良機,一個良機便可能變成一個轉折點。聰明的女人知道積極主動地拓展自己的關係網,因為她知道每一個生命中的貴人都有他的“用武之地”,發揮他們的作用就能讓自己更快地邁向成功。
情境同一性:創造與對方共鳴的情境
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亞曆山大等提出了“情境同一性原理”。他們指出,對於每一種社會情境或人際背景,人都有一種最合適的行為模式與之相匹配,這種行為模式與其情境具有同一性,故稱為情境同一性。比如說,人在喝下午茶的時候和朋友談笑風生,在公司會議上則專注於聽講或者專注於演講;而談笑風生是因為身處於喝下午茶的情境中,專注於聽講或演講是因為身處於會議的情境中。
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如果我們發現雙方都能處於情感共鳴的狀態中,那麼這樣的交往常常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彼此關係的發展。心理學家認為:人與人之間感情的認同和共鳴,是在交往過程中,通過當時特有的情境刺激所形成的互通和互相感染的結果。因此,女人們可以通過營造合適的情境來促進彼此情感共鳴的產生。這種特有的情境就是“情境同一性”,是最有利於雙方互動交流的情境。因此,在進行社交活動時,女人們應該積極創造情境同一性。就此,心理學家們給出了以下幾個小建議:
(1)創造良好的交往環境。人所處的環境,包括地點、氣氛等一係列環境因素,都會影響人的情緒。在人際交往中,選擇一個舒適的、氣氛融洽的環境,能使人的情緒處於良好狀態,從而更加容易進入交往狀態。
(2)找到共同話題。共同話題能夠引導對方進入自己設置的情境,或者進入對方期望的情境,進而創造出情境同一性。
(3)體味對方的情緒。人的情緒是具有波動性的,情緒好能促進人際關係,情緒不好則可能對社交產生負麵影響。因此,要學會體味對方的情緒,這樣才能體諒對方,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做出恰如其分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