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現代德國的發展曆程(7)(1 / 2)

在人類的曆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心理上能夠達到如此的高度統一。在之前我也說過,如果一個人有機會審問一位德國戰俘,那麼他一定會因其思想言行的一致而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一定會認同下麵的一篇《洛桑報》記者評論:“我絕對不相信,德國民眾竟然能在心理上達到完全統一——有人可能會說,這幾千個人似乎都在用同一個頭腦思考。達到這種程度,到底是可喜還是可悲?我不知道,這究竟是心理感染的現象,還是戰爭宣傳教育的產物?盡管這些德國人感情不同、智力不同、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但其個性似乎都完全消失了。在德國,沒有任何‘個人’,隻有民族、社會組織和強有力的國家機器。”

目前,德國人擁有著勇氣、主動性、決斷力等優秀的集體品質。如果德國人想要開展行動,就必須融入工會、企業或社團等集體性的組織。即使一個獨立的德國人也依然是個集體。在研究科學的最高領域中,德國人也是完全集體化的工作,越是一些精細學科的論文,越是交給許多人共同完成——比如對眼科的研究文章。

隻有記住了德國人心理的集體性,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為什麼會出現93名德國學者聯合簽署那份臭名昭著的宣言。在這份宣言中,包含了許多需要用心理學深究的內容,也體現出了由於集體心理而造成的智力欠缺,這一點在未來一定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另外,我很久以前在作品中指出的事實也在這份文件中得到了證實:當集體發揮作用時,就連最睿智的人也會喪失一切判斷力。當用集體的角度進行觀察活動時,一切不容置疑、清楚無誤的事實證據都會被集體視而不見。

所謂的《93宣言》就是為德國的殘忍殺戮、劫掠進行辯護。下麵是這份宣言的一個片段:

“我們並沒有侵犯比利時的中立地位。事實證明,是法國和英國決定破壞其中立地位。比利時是與英法簽訂了協議的,如果我們不先發製人,將會帶來自殺性的損失。

“我們的士兵既沒有傷害任何比利時公民,也沒有毀壞他們的財產,除了某些迫不得已的情況。

“我們的軍隊並沒有向魯汶發泄怒火,他們不得不轟炸這座城市的部分地區,隻是為了向這些地區的部分敵軍和暴亂分子複仇。”

上麵所說的對事實的否定,我們沒有必要做任何爭論,因為這些事實都已在官方文件中得到證實。現在,可能這份宣言的起草者們也已經明白了事實的真相,他們中許多人將感到懊悔不已。但是我可以肯定,沒有多少人能像馬克西米蘭·哈登(Maximilian Harden)一樣有勇氣寫出下麵的言論:

“我們不要再費力為德國所做的一切找借口了,停止對敵人的侮辱與攻擊吧!戰爭並沒有違背我們的意誌,也不是突然被強加給我們的。我們想要戰爭,我們不得不發動戰爭。我們不接受歐洲的審判,是因為我們不承認其管轄權與合法性,我們將用自身武力在歐洲建立新的法律。德國參與這場戰爭,是因為我們需要在世界上爭取更多生存空間與更大的產品市場。”

7.為何德國能在心理上迅速適應現代世界工業發展

在整個曆史進程中,沒有一個國家可以保持持續發展進步。經曆一個時期的發展和繁榮之後,肯定會陷入衰落甚至滅亡。這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沒有哪個國家可以逃脫。有的國家被徹底摧毀,連首都的遺址都難尋蹤跡,隻有現代人在考古時才被發現,如特洛伊、尼尼微和巴比倫等。

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這些興衰周期的發展。我必須指出,動物世界“適者生存”的主導法則在人類社會同樣適用,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所有生物都必須做出調整來適應一個全新的環境。隻有做到這點的物種才可以繼續進化發展,一成不變則會逐漸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