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引發戰爭的起因(3)(1 / 3)

(第三章)德國的擴張姿態與報複心理

1.德國的擴張姿態

德國如何戰勝所有對手、發展經濟,並在全球多個地區擴展勢力範圍,這一點我早已在上文闡述過了。德國國民的性格和心理在物質的持續發展下產生了重要影響。當本國的貿易霸主地位提高,軍事能力增長時,就認為自己是至高無上的種族。

在德國作家和學者的吹噓作用下,集體虛榮心飛速增長,最終打破了一切界限。德國全體國民相信自己是上帝派來管理世界的。

我也曾引用過——來自於柏林大學的教授拉森(Lasson)對這種思想做了一個總結:“陌生人就是敵人,除非有反例證明……我們在道德和智力上都優於他人,我們是無與倫比的……上帝與我們同在。”

想要稱霸世界的想法是不受限製的,直到張伯倫(HerrChamberlain)——當今的一位德國作家說出了如下言論:

“德語是世界上最高貴的語言,現在或在將來,我們應將其推廣至全世界。而且,德國人都應讓外國人說德語,這是每個德國人的義務,無論在什麼情況之下,直到德語遍及全世界的每個角落,就像國家強大的軍事力量一樣,鐵蹄所到之處即是完全勝利……一定要告誡人類:不說德語的人就是卑劣的!德語一定要成為世界最多人講的語言!”

德國的集體虛榮在戰前的許多年就一直在醞釀,雖然並未達到這種程度;但是,德國在外交上的跋扈、好鬥的姿態漸漸顯露了出來。連法國的和平主義者都意識到要下定決心,扞衛法國在世界的地位。以至於事情到了任何人都無法容忍的地步時,德國收到了法國的宣戰書。

實際上,在外交上,德國跋扈的姿態並不足以讓人無法忍耐。德國人的行為在法國人眼裏是羞恥的。德國的政治家們一再地威脅法國,更有甚者,德皇演說的挑釁性越發強烈,建議本國“保持火藥幹燥”“磨利刺刀”。法國就盡可能地做出退讓,但德國的態度在摩洛哥、巴爾幹局勢,甚至在奧地利吞並黑塞哥維那的事件中都體現出——依然強橫。引用以下來自中立國人士的觀點說明我雖為法國人,但觀點客觀屬實:

“德國的行為越來越具威脅性,提出的要求越來越多,在各方麵奪取發言權的姿態也越來越強硬。與此同時,法國卻表現得越來越審慎,傾向於做出最大讓步,盡量避免與對手發生衝突。事實上,在不持偏見的旁觀者眼中,法國為了避免讓人懷疑其有野心或侵略意圖,甚至犧牲了許多合法利益。

“對於法國的種種做法,各國持有不同的態度。支持者感到不解,甚至認為法國的地位日漸下降。而愛好和平的人們卻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在他們看來,德國不會僅僅滿足於法國的忍讓,相反的,德國會更加傲慢,以至於讓法國無法再忍,從而發動戰爭。所以,很多小國家為此很是擔心,擔心德國會入侵他們的國家,影響他們的獨立。原因是,再沒有可以與德國抗衡的國家了。

“德國的喜愛戰爭和種族情懷讓法國人厭惡至極,這一點讓人無法忘懷,所以,旁觀者們就會忍不住問道:難道德國是故意這樣做的?這樣做不僅可以‘檢驗’法國,還可以以此為借口發動戰爭或是讓法國人為此蒙羞。在1913年,就曾發生過這樣的事。”(瑞士《洛桑報》,1915年3月24日)

以上的說法句句屬實,無半點虛假。在過去幾年,世人已清楚地認識到了法德的關係:除非法國甘心對德國委曲求全,使自己國家的地位在文明之中降到最低,否則,必須戰爭。除此之外,即便可以拖延戰爭的爆發,和平也是短暫的,無論德國皇帝對和平多麼喜愛,對外宣戰也避免不了。因為,如果他想頂住國內壓力,就必須這樣做,保證自己完全掌握對德國軍隊——這支已經足夠壯大、意誌至高無上的軍隊的領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