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學者們究竟是怎樣在國民之中煽動野心的,這一點,在蘭普萊希特提出的征服方案中我們得以了解。在他看來,德國應該對不易征服的國家發起進攻,例如像瑞士、荷蘭、比利時;對於智利、巴西等國,應漸漸地將其德國化,采用建立學校、銀行、工廠來達到此目的;盡管,像俄國、意大利等其他國家,不會在短時間就屈服於德國,但通過以上做法,他們的德國化依然在所難免——總的來說,在未來,歐洲乃至全世界都將被德國所統治。
其實,還有很多類似的內容,許多學者們都這麼認為。更諷刺的是,由吉澤布萊希特(Giesebrecht)的言論我們可知,這種想法還存在天真的意味:
“德國是至高無上的,能夠稱霸世界的,因為德國是上帝的寵兒。所以,德國對鄰國的做法是應該的,就像睿智的人對待愚人一樣地教導。”
其他學者們紛紛讚揚這種觀點,他們也隻是為了取悅大眾而已。其中,休斯頓·張伯倫(Houston Chamberlain)最為著名,據此,他撰寫了長篇巨著(《十九世紀的基礎》Die Grundlagen des neunzehnten Jahrhunderts)——有傳言說,不菲的創作經費都是德皇個人支出的。這本書不是原創,但卻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德國民眾的驕傲和虛榮心,得到各方好評。用吹噓拍馬的語氣,他再度申明德國種族的高貴,不滿之前的侵略:
“在擴張戰爭中,德國留下了餘黨,並沒有完全將其他民族消滅。以至於後來的民族混雜……”
以這位作者的思維方式,所有日耳曼部落沒被羅馬人燒死在樹林裏或淹死在沼澤中,隻死了幾十萬人而已,這種做法太不該了。假如日耳曼人全部消失了,中世紀就不會存在,今天的世界文明也大不同於昨天。
根據上文引用的言論可知,任由這種心理的發展,德國宣戰在所難免。這場戰爭會推延,卻不會被阻止,因此,到底是哪位德皇發動的戰爭再追究起來已沒有意義。
3.稱霸世界的原因——經濟與軍事
之前,種族優越性不過是理想主義者幻想出來的,僅在理論層麵說得通,但是,隨著德國軍事和工業的發展,德國已經脫離了理論的束縛,所以,德國要實現這個幻想已久的夢——稱霸世界。
在1871年時,德國軍隊也就隻有40.1萬人而已,在這之後,人數逐漸增加到81.5萬,海軍艦隊的裝備也不斷改善,現已可以與英軍抗衡。
德國軍力的大幅度增長為霸權主義奠定了基礎,隨後這種野心就擴展到了全國——自戰爭以來,德國外交家和宣傳家的各種言論中處處體現著這種野心。
分割比利時,占領英國在剛果的殖民地,占領法國邊境,占領波羅的海沿岸,等等。(他沒提到吞並意大利和西班牙,應該隻是忘記了這兩國。)這是恩斯特·海克爾(Ernst Haeckel)在1914年11月16日提出的。作為一個崇尚和平的人,他的野心隻是搗毀英國艦隊、讓歐洲其他國家喪失全部陸軍力量,不及前者。
盡管設想迥異,但都認為,那些“沒有價值的存在”的小國應由德國管理。
因為傳統的備戰方法太過遲緩,在為《巴登報》撰寫的文章中,一個名叫菲羅特(Vierordt)的教授發表了原創的想法:屠殺數以千計的德國的敵人才是當務之急。在占領的土地上,道德高尚的德國人世代生存,將占領的土地變成淨土。
更有趣的是,作者們的心理在文章中完全體現——希望歐洲徹底消失。毋庸置疑,把歐洲未慘遭戰火洗禮的地區開發成大型工廠,用暴力強迫奴仆辛苦勞作,服務於全體德國人,特別是眾多學者們,這是奧斯特瓦爾德的追隨者們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