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關於戰爭的近因(1)(1 / 3)

因為一係列心理學錯誤,德國和奧地利陰差陽錯地卷入了這場戰爭。一方麵,德國原本以為法國、英國、俄國不會介入戰爭,但其判斷失誤。當俄國不在其威脅下停止腳步,反而開始動員戰爭,德國開始擔心俄國會在戰備上搶占先機。另一方麵,在堅信英國保持中立的情況下,德國應軍方建議要求俄國解除戰備狀態。在俄國拒絕該要求後,德國不可避免地對俄國發起戰爭。

(第一章)奧地利的最後通牒和外交談判周

1.來自於外交文件的心理教訓

目前唯一可供參考的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隻有各國大使向本國政府提交的報告書。它們分別叫作藍皮書、黃皮書、白皮書等,已經被編成一係列出版物。

藍皮書與英國有關,上麵基本上都是英國駐外大使與其外交大臣的通信。該書首先由英國政府發行了英文版,後又發行法文版。接著又在巴黎出版了另一個版本的法文版,此版本僅在一些細枝末節上與前一版有所差異。

黃皮書則囊括了法國政府各方麵的外交資料。此書發行了兩個版本,一是法國國家印刷局發行的法文版,二是在《泰晤士報》上刊登的英文版,內容上做了一些增補。

另外,比利時發行的灰皮書和德國發行的白皮書並沒提供多少資料,以及俄國的橙皮書也沒有任何其他的消息。所以,本書中引用的內容大部分來源於藍皮書和黃皮書。這些資料不但說明了情感和神秘主義衝動完全淩駕於理性之上,而且展現出政府非常容易違背其初始意圖決策,在研究心理學價值上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因為一係列心理學錯誤,德國和奧地利陰差陽錯地卷入了這場戰爭。一方麵,德國原本以為法國、英國、俄國不會介入戰爭,但其判斷失誤。當俄國不在其威脅下停止腳步,反而開始動員戰爭,德國開始擔心俄國會在戰備上搶占先機。另一方麵,在堅信英國保持中立的情況下,德國應軍方建議要求俄國解除戰備狀態。在俄國拒絕該要求後,德國不可避免地對俄國發起戰爭。

雖然我僅用上述一小段話概括事態發展,但其情況卻要複雜得多。我們很快就會看到,人不能在僅僅一天內下定決心或者形成固定的想法。讀者們將在本章節和下一章節中看到,英國在下定決心介入戰爭之前是如何猶豫不決以及不知所措,即使它當初打定主意遠離糾紛,而德國皇帝又是如何罔顧自身利益,一步步發動戰爭的。

我們需要花費一點點注意力在官方文件上讀到這些內容。然而,官方文件的表述如此模糊,以至於經常隱藏主要觀點於次要事件中。所以,我認為選取一些具有根本意義的片段是很有必要的。為了這一目的,我將按照不同的主題進行文件摘要的歸類。比如英國的猶豫不決、奧地利的毫不退讓、奧地利認為俄國將保持中立的錯誤觀點等。

在之前的章節中,我們已經探討過戰爭的遠因,外交談判周的文件資料並不包含這一點。所以,如果不看其他內容,隻單看這一部分,也許會對戰爭的真實原因斷章取義。這些資料僅僅顯示了各國外交上的努力——若要防止水溢出,就要阻止水滴繼續落入杯中。但這裏重要的,不是誰往杯子裏倒了最後一滴水,而是誰一直在慢慢地往杯子裏倒水。

各國的外交工作時間不長,短短一周的時間,但是僅僅這一周,世界曆史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假如一名作者所掌握的文獻資料隻有外交書信本身,而沒有其他資料的話,也許會認為沒有人想發動戰爭。實際上,的確沒有人真心要發動戰爭,人人都害怕戰爭的爆發。雖然這樣,戰爭還是爆發了,同時證明:在麵對令公眾狂熱的棘手問題,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們同樣是手足無措。簽訂了戰爭宣言的國家裏,4個國家有3個君王是獨裁主義者,主宰大陸與大海。不過,君主們的意誌也由命運操縱著,不受他們自己控製,即使是他們擁有的專製權力,也絲毫不起作用——命運這東西,被古人稱作諸神與人類的共同主宰。

我先簡單梳理下外交談判周期間的一些事件,再來談談外交信件中收集到的信息。

2.外交談判周

1914年7月23日至8月1日,即外交談判周,其終結於一場必定能改變歐洲板塊的戰爭。可以說,這一周在曆史上也算極其富有戲劇性。

以下,是這一周中每天發生的事件的簡要摘錄:

7月23日,星期四。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刺殺,各國均已得知。奧地利發出最後通牒,督促塞爾維亞接受其派遣的聯合代表團,進行“鎮壓可能破壞奧匈帝國領土完整性的後續活動”。

7月24日,星期五。俄國要求,奧地利需在最後通牒中延長對塞爾維亞的時間限製。德國駐法大使宣布,希望塞爾維亞將衝突限製在本國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