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關於戰爭的近因(2)(1 / 3)

7月29日,英國駐意大利大使在報告中表示:

“……他(此處指意大利外交部長)補充稱,似乎很難讓德國相信俄國對塞、奧問題的認真態度。但是德國一直擔心英國會與俄國、法國相聯手,一直希望能與英國友好相處。”

7月29日,法國駐意大利大使也表示:

“……奧方和德方一直相信俄國不會進行幹預。”

同樣的是,英國駐奧大使也表示:

“7月24日,德國大使表示俄國不會參戰。”

5.德奧對英國立場的理解

從上文中我們能看出,德奧相信俄、法不會對奧、塞問題進行幹預,也認為英國會站在中立立場看待這一問題。實際是,他們都錯了。7月25日,英國駐俄大使發出的電報中寫道:“——遺憾的是,德國怎麼會以為我國會站在中立立場。”

7月27日,英國外交大臣在另一份加急文件中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

“俄國大使表示,德奧的外交官們一直以為不管發生什麼事,我國都將無所作為。”

同一天,法國駐英臨時代辦處表示:“一旦爆發戰爭,德國和奧地利大使都堅信英國會保持中立立場。”

因為比利時領土被侵犯,所以英國加入了戰爭。然而,在英國的確加入戰爭的基礎上,德國還在妄想英國能保持中立。

(第二章)英國一開始時的反戰情緒

1.英國強烈排斥戰爭,一開始拒絕戰時支援法國

考慮周到的人很少會輕易改變決定,特別是當他們需要完全改變自己的本來立場,接受完全不一樣的看法時。所以,心理學家對此很有興趣:在短短幾天內,英國外交大使到底發生了怎樣的心理變化以至於做出後麵那樣的決定,雖然躊躇再三,還是決定參加戰爭。

之前的外交文件隻能體現事情發展過程中某些特殊事件的時間點,但是沒辦法完全表現出英國外交大臣、英國議會以及英國人民對這一係列事件變化的轉折過程。馮·比洛(von Bulow)親王指出,德國在政治與心理上都非常缺少考慮,如果不是這樣,德國就不應該這樣殘酷地傷害英國人民的感情。

那麼,讓我們來看看官方文件是如何評價的吧。

7月20日,英國大臣在信件中是這樣清晰地表示對英國介入戰爭的看法:

“我厭惡任何國家之間的戰爭,諸國若因塞爾維亞卷入戰爭,我都會對此異常厭惡。”

還有一點,大多數人都錯誤地看待了英國,其沒有義務要對法國的任何書麵條約或者口頭條約負有責任。原因如下,1912年,法國大使用盡所有辦法,也沒能從英國外交大臣那獲得任何進展,英國大臣曾回信道,英國無論如何也不會介入衝突。

所以,7月23日,英國外交大臣寫道:

“假使奧地利、法國、俄國、德國歐洲四強參戰,那麼,就我觀點而言,這會造成很大的損失——不但是對貿易產生影響,也會引起歐洲信貸與工業的全麵崩潰。麵對現在的工業強國而言,這表示這些情況可能會比1848年時更加糟糕。無論誰能成為最後的贏家,都將損失慘重。”

英國駐各國的外交代表們肯定會得到上級領導的指令,要求他們保持沉默與保留的態度。7月24日,英國駐俄大使寫給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的信中,表達了自己與法國駐俄大使談話內容,同時表示以下內容:

“我認為,英國政府是沒有理由宣布將對俄國和法國無條件提供武力支持的。英國在塞爾維亞並無任何直接利益,英國公眾也不會支持為該國參戰。”

7月25日,英國外交大臣對此信件是這樣答複的:

“我個人覺得,英國公眾既不可能、也不應當支持英國為塞爾維亞問題介入戰爭。”

7月29日,英國對於法國大使要求英方承諾提供支援的懇請,是這樣回複的:

“目前,在奧地利和塞爾維亞兩國的衝突中,本國並不認為需要采取立場。如果這次衝突演變為奧地利和俄國的矛盾,本國也沒有必要介入此次衝突。這涉及德國人和斯拉夫人圍繞巴爾幹統治權的鬥爭問題,對此,英國應該貫徹一貫的原則:我國將力圖避開因巴爾幹問題介入戰爭。”

即使後來法國總統親自出麵,英國政府仍然堅持拒絕給予法國任何援助。7月30日,英國駐法大使寫道:

“法國總統堅持認為,各國和平與否最終掌握在英國手中。如果英國政府聲明,一旦法德由於當前奧、塞矛盾爆發衝突,英國將站在法國這邊,戰爭便不會爆發——因為德國若聽到這一聲明,勢必將立即改變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