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方的快速動員,引起了俄國對此的匆匆回應,也由此加速了戰爭的爆發。外交文件中也體現了沙皇政府匆忙行動的原因:
7月29日,英國駐俄大使這樣寫道:“如果不是俄國認真備戰的態度,也許奧地利真的會認為俄國渴望和平而相信自己可以為所欲為。”
7月29日,法國駐俄大使這樣寫道:“經俄軍總參謀長證實,奧方正在就加利西亞前線事態進行加速戰備和國內動員。今晚,俄方將下達對奧開展的13個軍團的動員命令。”
除了因為對奧方的不信任而發起動員外,俄國沒有表現出一點鬥爭的態度。俄國為了維護和平,其在最後一刻宣布,俄方會就奧方對塞爾維亞獨立的尊重而選擇停手,如果奧方能做得到的話。8月1日,英國駐維也納大使在報告中這樣寫道:
“德國大使表示,俄國會在奧地利保證尊重塞爾維亞的領土完整與獨立性之後停手。他還說,對於奧地利,德國無意進攻。他會在今天再次向奧外交大臣提出,假如奧方對於這點拒絕做出讓步的話,就會導致極其嚴重的後果。這次,俄國將會誓死抗爭。”
3.德皇的意誌和主導德皇意誌的因素
人們一直試圖刻畫德皇的心理。而現在,我隻是探討那些可能在最後一刻導致其宣戰的因素。
德皇無疑是個愛好和平的人,除卻其為了避免來自任何國家的攻擊而加強軍事準備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其25年統治的事實中清楚地看出這一點,他曾經不止一次地解決了可能將本國卷入戰爭的複雜問題。對此,法國駐德大使沒有任何異議,甚至還在一份報告中表示:
“‘我們必須保持火藥幹燥’,這句話概括了德皇正在努力熟悉和接受的一種他先前排斥的思想,他常常說這句話。”
威廉二世是極其衝動、自私、虔誠的,常常認為是上帝選派自己為代表的,也常常做這樣的主張。他曾在宣戰時向士兵們做了以下演講:
“請你們記住,是上帝選擇了德國人民。我——你們的皇帝身上已經接收到了來自上帝的精神。他的武器、他的寶劍、他的副手就是我。不服從我的人,讓他們都去受苦受難吧!讓懦弱者和懷疑者們都去死吧!”
對於以上演講,勞埃德·喬治如此評論:
“這種事從沒在穆罕默德時代以後發生過。或許,瘋狂向來很惱人,時而也會變得異常危險。當一國元首身上顯現這一特質,同時變成一國之政策時,必須將其完全鏟除。”
或許,這還不算太瘋狂,但的確是神秘主義精神的發作。我們應該注意到,雖然德皇非常熱愛和平,暗示總是采用威脅手段解決問題,也許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戰爭思想是如何在德皇腦海中產生的。他常說,要保持寶劍鋒利、火藥幹燥,他前往摩洛哥、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等地宣揚,要依照個人承諾,履行保護職責,並常常發表威脅性演說。他認為德國的強大軍隊是他最強大有力的後盾,他希望感到畏懼,他在歐洲舞台上的領袖地位不用征戰即可確保。
在多年的統治中,他獲得了想要的一切,所以可以說這製度還不算太差。在摩洛哥時,他擊敗了法國。在奧地利占領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時,他迫使俄國保持沉默而無所作為。
他的威脅在迄今為止的事件中一直都很成功,所以當這在塞爾維亞事件中不曾奏效時,他幾乎不敢相信。我曾摘錄的那些德國外交報告,讓這位皇帝覺得:英國國內還處在愛爾蘭威脅中,其戰備狀況也完全不如德國,而法國和英國是絕對不會參戰的。基於這些原因,德皇是絕對不會同意召開各國會議的。因為一旦召開,這次會議必然會像以往一樣,沒有辦法得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來阻止奧地利因斐迪南大公的遇刺而向塞爾維亞複仇。
如果德皇熱愛和平並且對參戰並無任何興趣。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其最終決定宣戰?
首先,我要解釋的是,看起來像是最終導致做出決策的軍事原因。為了了解到這類原因的重要性,我們必須證明,對於德皇與俄皇而言,軍事動員日期是極其重要的事情。因為戰爭最後開始的根本因素和決定性因素正源於此。根據法國大使和英國大使的函件,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出,各國對彼此間都缺乏信任,擔憂對方的戰爭動員,擔憂對方占得先機。最終不惜發起一場真正的戰爭,隻是為了消除這些擔憂。
奧地利開始後,俄國立即開始效仿其軍事動員。7月31日,法國駐俄大使在報告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