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統治者的意誌,在其他地區,特別是羅馬,它就是唯一的法則。踏平一座城市;殺光群眾;活著的俘虜變成奴隸,就可以被賣掉;有可能的是,為了使臣民開心,還可以把俘虜在角鬥場中被野獸生吞活剝。
(第一章)德軍作戰的心理基礎
1.戰爭的終極目標
毋庸置疑,德國人在戰爭方麵是沒有道德底線的,原因是,在戰爭中,德軍懂得運用心理戰術,但卻常常故意用錯了方法。一位德國作家在他的書中寫道,所謂戰爭的目的,就是不擇手段地摧毀敵方的意誌,而且讓對手被迫接受自己的意誌。
“所謂勝利,就是使一個國家滅亡,使他的靈魂屈服。”
對於德軍而言,道德效應包括物質和心理,終極目的就是征服對方的靈魂。而且,在德國人看來,戰爭不僅是控製對方意誌的方法,也是顯示國家道德優越性的重要方法。
黑格爾最先提出這個觀點,後來不斷有作家補充,進而現代戰爭學觀點形成了。德國作家史伯格(Herr Seeberg)在一本論文——《戰爭的道德正當性》中做過評論,後來,在意大利《科學評論》的1915年5月刊中總結為:
戰爭扭曲了曆史價值,使之與力量的關係發生改變。一個國家的活動空間,也就是他能行使權力的範圍,這是依據國家實力確定的國家地位分配的。戰爭促使人類早些揭開真理。在曆史上,戰爭道德重要性就是如此,我們也需要發動戰爭的正當借口。想必大家都知道,戰爭不是純粹的展現暴力,因為我們正麵對的戰爭就是如此。
戰爭不單單能炫耀武力,也可以是一個國家道德和文化力量的顯示。戰爭是偉大的,足以對曆史作出評價。也許一些國家會興盛,也許一些國家會滅亡,但戰爭對此的判斷是公平的。
我們將要探究影響德國人當前戰爭心理原則的原因,但在這之前,回想一下為了限製戰爭法則,文明國家試圖做出的一些舉動。
2.在戰爭中遵守的原則
在曆史上,討論過戰爭法則的局限性的人並不多,大概隻有瑞典人了。波利比烏斯說:“凡是戰爭,都會破壞現有的法則,但同樣,法則也存在於戰爭當中。”
對於統治者的意誌,在其他地區,特別是羅馬,它就是唯一的法則。踏平一座城市;殺光群眾;活著的俘虜變成奴隸,就可以被賣掉;有可能的是,為了使臣民開心,還可以把俘虜在角鬥場中被野獸生吞活剝。以上這些都隻憑統治者的心情。即使是當時的作家,也不敢反對,就算抗議,也隻是毛毛雨。
這些觀點一直都存在於古代世界。直到現在,人們不會把人都殺掉,也會救治受傷的人,其他觀念和手段都有所轉變。
在幾年前的海牙國際法庭上,修訂戰爭法則的案件出現了。而且,著名的幾個法學家嚐試著成立戰爭法,細細一想,他們的想法隻是空中樓閣,實現不了。他們忘記了一點,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武力保證法律的實施,那麼,這部法律就是沒有意義的。《海牙公約》就是一個例子,而德國人的想法就是這樣:德國人為了自身的利益,謊稱遵守《海牙公約》,卻要利用其限製敵人的行動。
德國人的做法符合大部分法學家的理論,一直以來,他們都認為製約征服者的意誌是不對的。在他們眼裏,征服者的意誌永遠是第一位的,除非你有能力反抗。
格勞修斯以後的作家對此都認同這一觀點——任何國家都不會遵守戰爭法,除非自願。呂德認為,為了迅速了結一段戰爭,有時候不得不要采用一定的恐怖手段——例如,可以毫不留情地對平民施以懲罰。在德國人看來,阻止統治者屠城並搶奪金錢,這件事是不應該的。
在古代,觀點與之相同。在敵國之間,沒有所謂的法則,是否殺死傷員和屠殺犯人,隻是由征服者的個人利益決定。所謂戰爭,不過是動物王國裏強者和弱者的爭鬥而已,是無所謂的。贏者成為獵人,敗者淪為獵物。因此,對於古時騎士精神的盡情踐踏,德國理論學家一點也不在乎。對於我們說過的殺戮和毀滅,在德國人看來,隻是遵守原則的一種應用,但是,德國軍事作家的靈感和德軍總參謀部的指令的來源就是如此,具體請參看下文。
3.德國總參謀部下令的心理戰術的原則
之前,對於德軍一些引起眾怒的做法,是德國人一直堅持的原則造成的,並不是個別士兵或消極的知識分子的放縱,展現了其暴力的本性引起的。由德國理論學家製定,再經由德國軍事作家的宣傳,進而日耳曼軍官受到影響。在1915年1月15日的《巴黎評論》上,發表了其中的一些著作——由安德勒教授翻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