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恐嚇威脅的手段——德國總指揮部運用了所有辦法,隻要能達到使敵軍士氣削弱的目的,例如夜襲、窒息性氣體、空投炸彈等。實踐證實,用氣球投擲炸彈的方法隻會削弱敵方的士氣。在英國艦隊疏於防範的時候,利用巡洋艦載著炸彈,並向英國沿海小鎮投擲——這就是心理效果最顯著的行動之一。其實,這種行動具有很大的危險,在路上遭遇英國戰艦的概率很大,或是敵軍發射魚雷,將軍艦擊沉。但是德軍依然采取了這一非常重要的行動。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可知:英國原計劃向法國增援六十萬軍隊的計劃在這次襲擊後破滅。
英國人其實被嚇壞了,對於這種恐怖經曆,他們從未領略過這種滋味,即使在拿破侖時期。他們擔心本國的安危,因此將一部分準備派去歐洲大陸作戰的軍隊留下來。所以說,少了六十萬的敵軍是幾艘巡洋艦的損失風險換來的。
就是說,“盧西塔尼亞號”沉船事件與轟炸英國海岸一樣,都是一場心理戰,是同一性質的行為。但是,在擊沉“盧西塔尼亞號”時,在死亡的乘客當中,絕大部分是美國人,這是德國始料未及的。因此,美國人對此十分憤怒,促使美國參戰的原因大概就是如此,從而,德國失去了屈指可數的朋友——美國。
突襲——相比較於其他戰術,德國人更喜歡用突襲,所以他們經常夜間襲擊。
“強大的力量並不會讓人感到害怕,讓人恐懼的往往是那些未知的力量。現實存在的危險不會讓人畏懼,懷疑才是人類畏懼的來源。黑天容易讓人害怕,是因為在黑夜中,預料之外的事發生的可能性很高。”
這是一位軍旅作家的看法。
相比之下,協約國卻把突襲在軍事戰爭中的重要性拋之腦後,特別是攻達達尼爾海峽的時候。假如,在土耳其宣戰的第二天就馬上開戰的話,獲勝就絕非難事,原因是,任何一個國家在遭受多國襲擊時,都沒有能力同時抵擋,包括土耳其。就哪個國家擁有君士坦丁堡這件事,協約國就耗費大量的時間,以至於他們沒有同時襲擊土耳其。做這麼無用的事,隻能導致土耳其得到了足夠的時間準備戰爭。在對土耳其的戰爭中,一家英國報紙客觀地報道:英國和法國對此並未上心。
另一種突襲方式——在兩國正處於和平時期時,迅速進攻敵國,這種方法也可以削弱敵軍的士氣。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時,保加利亞對其盟國希臘和塞爾維亞的入侵就是典型的例子。但卻失敗了,因為保加利亞不僅對自己的實力估計失誤,而且希臘和塞爾維亞軍隊的將軍也積極應戰,並發起反攻,這使保加利亞的進一步突襲受創,反而致使保加利亞的軍隊喪失了士氣。相信自己沒錯,但錯誤地認為自己的實力過大就會造成以上的那種結果。敵人的每一步都在預料之中這件事根本不可能,因為實際情況與設想有很大的距離。
就現代戰爭中心理戰術這個論題,我就先談到這裏。在這一節,就使用心理戰術所能達到的效果,我已向大家展示過了。再強調一下,在戰爭時,任何物質的運用都是為了心理戰術做準備,以達到影響敵軍心態的目的。
(第二章)德軍在戰爭中的原則
1.德國戰俘日記中對德軍燒殺搶掠等行徑的證據
在這一章中,我要列舉能夠證明德軍燒殺搶掠罪行的例子。
我們不容易描述事情的真實性,原因是,德國人對於這些持否定的態度。但是,來源不同的證據特別多,可以互相證明對方的真實性,因此,這些證據都是有存在價值的,不能完全否定。而且,在德軍一名戰犯的日記中清楚地記錄著許多德軍的罪行。
所以,證據的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證據的來源。例如,在宮殿的浮雕上清楚地記錄著亞述君主的罪行的場景——他令囚徒們挖出自己的雙眼。同樣的,德軍戰犯的日記也有著相同的作用,大概在當時,他們也沒有想到這會成為判定他們罪行的依據。在未來,德軍所犯下的罪行一定會被揭開,人們就會知道,德國對比利時牧師的指控這件事就是捏造的。
我們將詳細了解德軍的殘暴行為,先來看看德軍的日記本,我從中挑選了最具有說明性的事件。在1915年1月1日《巴黎評論》上,有一篇文章是這樣說的:
“1914年9月3日,在索姆(馬恩河)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大屠殺,整個村莊被摧毀,法國民眾連同所在的房屋被活活燒死,無一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