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的勞動過程中,公路人跟公路、行道樹結下了不解之緣。行道樹被養路工一雙雙粗糙的大手種下,又在一代代養路工的精心嗬護下長高、長高,直到長成參天大樹。行道樹對於養路工,那是生於斯手、長於斯手,是自己精心照料監護的孩子;行道樹又為一代代養路人提供著綠蔭,嗬護、保護著公路,公路人和行道樹就像一對形影不離、互相依存、生死與共的兄弟,又是知冷知熱的朋友。
那行道樹也像是善解人意,盡可能地幫助養路人。行道樹改變著單調乏味的行車環境,綠化、美化了公路形象,有防眩、防暈的效果,更能吸收汽車排放的尾氣和噪音。有行道樹的地方,行車就不會感到視覺疲勞;行道樹美化了環境、保持了水土,春天行道樹樹根會將路基的部分水分吸走,調節了公路濕度,有行道樹的路段,輕易不會發生春天最多發的公路病害——翻漿;炎炎夏日中,是行道樹搭起了涼棚,為行路人帶來了些許清涼,同時,樹陰減少了太陽光對路麵的直射,通常使路麵的溫度要被陽光直射的路麵溫度低4到5攝氏度,減少和減緩了瀝青路麵的老化,延長了公路的使用壽命;有樹陰的地方,幹活累了,養路人會靠著行道樹休息休息。幹活過程中,養路人會把水壺、幹糧掛在某個行道樹上,中午在行道樹下休憩一會,也享受著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舒適。休息時養路人坐在樹下,他們中的一些人會把黃馬甲掛在行道樹上,遠遠看上起,分不清哪是樹,哪是人。
寒來暑往中,養路人一次次,一批批地種下行道樹,小樹又一批批,一點點長大、成材,成了參天大樹,保護著公路不受風沙襲擊、侵蝕;春夏秋冬中一代代養路人老去、退休,留下的隻是光榮的傳統,與樹長青,與路同輝。行道樹見證著四季輪回,見證著養路人的地老天荒。
養路人精心養護公路,精心愛護著行道樹,但也有些樹不可避免地幹枯,於是養路人懷著惋惜的心情,將樹木伐下,成了材的,被細心保管,不定那一天,用做了公路抗洪搶險時候簡易便橋的大梁、支柱,用做了撞壞的橋欄杆、護柱的臨時替代品,用做了預製橋梁梁板的模板材料……那些樹枝、小樹,也被精心收集起來,等到修補油路時,用來加熱瀝青,用來做鍋爐的引火料。看著樹枝在爐膛中熊熊燃燒,化做一縷縷輕煙,把所有的一切又回歸了大地、藍天,回歸了生於斯、長於斯的公路。仿佛在實踐著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的誓言。
行道樹生命的曆程,好像在踐行著一個誓言、一種使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行道樹,用頑強的生命闡述著這個真理。
行道樹的一生,正是養路人的一生:樸實,無華,不管環境是否惡劣,總是在頑強地生長、生長,忠於事業,為大地母親捧出赤忱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