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是以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心境為特征,嚴重影響個體的情緒、思維和自我的感覺。抑鬱症在世界人口中的患病率高達3%,並且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事實上,抑鬱症的罹患比率如此之高,以至於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疾病負擔研究機構認為對於無力調整自己的成年人而言,抑鬱症應列為世界上最具沉重負擔的疾病之一。
抑鬱症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感覺,也改變了人們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周圍的世界。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認知心理學家Beck提出的消極自我圖式模型以來,人們對抑鬱症認知因素長達三十多年的研究已經為抑鬱症最初的認知構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這些研究至少使我們獲得二點共識。第一,抑鬱個體對自我、世界和未來的負麵看法以及經常性和不可控的消極想法會加重抑鬱症的症狀。第二,抑鬱個體對負性情緒信息的注意、記憶、思維、推論和解釋的方式會增加抑鬱症發展和複發的風險。
大多數抑鬱認知理論假設抑鬱症的發病是某些認知或特殊的信息處理方式和突發的應激源相互作用的結果,例如,負性生活事件或其他一些環境因素。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自我報告的方法,側重於揭示抑鬱和非抑鬱群體在認知上的不同。目前,在研究情緒障礙用的刺激材料被標準化的基礎上,如國際情緒圖片係統(IAPS),研究者已經開始使用各種各樣的實驗性方法去探索信息加工偏差的機製。這些研究結果驗證了抑鬱症具有負性自動思維以及注意、記憶和解釋存在偏差等認知特點。
重要的是,對抑鬱症最有效的認知行為療法已經顯示出至少和藥物療法一樣有效,並且可能在防止抑鬱複發的作用方麵還優於藥物療法。這種療法側重於改變認知偏差的解釋和不合理的消極自動思維,並提出認知的轉變將會導致抑鬱症其他症狀的改善,包括持續的負麵影響以及興趣缺失。目前,大量的研究旨在對導致情緒失調的認知功能缺陷和抑鬱症核心症狀的更加全麵和深入的了解,這種對抑鬱認知的本質和它在抑鬱症發展、維持和複發中所起作用的深刻理解,必將有助於抑鬱症心理治療的進一步發展。
雖然目前關於抑鬱的情緒認知的研究結果讓人振奮,但仍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抑鬱症是否在信息加工的所有方麵都存在偏差,目前仍很少得到證實。有些研究為抑鬱的相關偏差提供證據支持,但有些研究並不能得出關於抑鬱認知加工偏差更全麵的結論;並且,雖然抑鬱發作時存在的注意和記憶的認知偏差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但抑鬱緩解期存在偏差的支持性研究卻仍讓人難以捉摸。一些研究在多個認知領域發現抑鬱緩解患者的認知功能受損。然而,很可能是由於實驗方法的多樣性或所選樣本在臨床特征上的非同質性以及實驗中多種研究誤差所導致的結果;此外,很少有縱向研究通過在抑鬱症首次發作前對認知偏差的加工方式進行評估來檢驗它是否會預測負性生活事件所導致的抑鬱;最後,對負性材料的注意和記憶偏差是如何與抑鬱的標誌特征,即持續的負麵情緒相聯係也並太不清楚。考慮到這些關鍵性的不足,對於研究者而言,研究的核心問題應盡快闡明抑鬱症信息加工的偏差與情緒失調的本質關係,就像作者在本書實驗研究中提到認知加工偏差和抑鬱情緒失調之間的潛在聯係的三種重要機製:認知偏差的抑製加工障礙;對消極的情緒狀態和負性生活事件的沉思;無法使用積極有益的刺激來調節負麵情緒。
盡管認知神經證據表明抑鬱症患者在杏仁核、前扣帶皮層、背側前額葉皮質出現功能異常,本書作者的研究也首次為抑鬱個體的負性信息抑製障礙提供了電生理證據:負性信息抑製障礙與早期自動注意階段的抑製不足以及較快的刺激評價有關(Psychiatry Research:Neuroimaging,2010)。由於杏仁核、前扣帶皮層和背側前額葉皮質這些結構在解剖形態和功能上的相互連接,它們的異常表現其實並非彼此獨立。人類對抑鬱症的情緒認知加工的神經異常與抑鬱症狀之間的具體關係還知之甚少。因此,未來深化該領域的研究一方麵需要繼續構建抑鬱症在進行情緒認知加工時神經結構之間的功能連接模式;另一方麵需要弄清楚功能與結構的異常在抑鬱症的發病、維持、康複中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