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第五十三回(2 / 2)

第二條宣罷,悟空又道:“求同存異,不得欺奪他之信。”

何為欺?

再拿天主為例,倘若天主對傳承弟子道:“信者,得永生。”此不為欺。

若命弟子宣揚:“不信者,不得永生。”即為欺。若改成“不信者,不得入天國。”則不為欺。

何為奪?

“世必須信。”仙家出口則為奪。

這些話若由世眾生說出,則與天條無涉。雖說自古以來,“欺奪他之信”之徒俯拾即是,可天條約束的隻是超脫輪回的仙家,它的懲罰就是斬落輪回,世本輪回中,天條就算有責,也無所可責。即便世道統林立甚至殘殺不休,仙家也不可插手,否則就是奪。

悟空朗聲道:“敬天法地,不得妄擬天心為己心;入世隨俗,不得世稱神顯聖;求同存異,不得欺奪他之信;——此三條,就是等擬定的天條,請諸天世界共商。”

楊戩正欲開口,忽口不能言,身不能動了。他鳳眼一瞥,原來悟空以煙雲絛定住了他。楊戩隱約不安,卻動彈不得。

鎮元子開口道:“悟空老弟,所擬三則天條,其實說的是一件事。”

悟空看了看米迦勒,笑道:“天國有雲,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老孫就不能三條合一了?”

封天台下忽然一聲驚呼,陶夭捧著心口道:“悟空哥哥!……”

悟空對著陶夭溫言道:“不得妄擬天心為己心,說白了就是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可登台擬天條而宣之諸天共戒,本就是妄擬天心為己心!”

孔丘麵有憂色道:“倘若天條得立,大聖於封天台上……”他沒說下去。

悟空道:“老孫當即自斬。”

楊戩鳳目圓睜,其中悲憤之情溢於言表,卻動彈不得,無計可施。

悟空又開口了,不複往日之神采飛揚,聲音中有淡淡疲憊和倦意:“此天條三則,諸天世界是否立願共守?”

楊戩忽然身心一鬆,煙雲絛飄然而下。不是悟空收了法術,而是悟空已不。

封天台上,悟空緩緩化作一塊石頭,宛如千年前花果山上,女媧補天遺下的靈石。

楊戩一躍而起,站封天台旁,卻無法踏上高台一步。他顫抖著伸出雙手想要觸摸化成石頭的悟空,卻雙手碰到他的前一瞬,石頭分崩離析。

隱約間,聽到楊戩的歎息:“為什麼一定要是?”

一句話中,包含千言萬語。

為什麼一定要是呢。

雖天庭為官,但早已與天庭了斷因果。

雖曾隨玄奘西天問道,借佛法印證修為,卻也並非佛門弟子。

本是一自由自、無拘無束、超脫三界的石猴,與諸天毫無關係。

本能隨心所欲,清淨自,卻自攬因果,強行介入這場天之亂。

本能留群中,卻越眾而出。

六百年前,斬妖台上的風雷水火皆不能傷一根毛發,此刻此地,卻斬於封天台上。

是被斬,還是自斬?

石頭碎為齏粉,這片無邊廣袤的靈台仙境中四散飄飛,化石而來,石化而去,每一粒塵埃都訴說著悟空的願心:

開始的開始,最後的最後,終於看清自己,了悟來處去處。

修行,不過是為了追求完美的自。此刻終於明白應該做什麼。應該之事,是自己對自己的承擔,和他對自己的期待。這場天之亂責任誰,早已無法理清。源於唐皇崇佛崇道?源於李唐立國?源於五胡亂華?源於西周封神?源於女媧補天?……

誰沒有親朋好友?誰不想明哲保身?誰不想蔽隱亂世?可假若末法到來,一切終將灰飛煙滅。必須有一站出,攬下業力,背負大任,讓一切的因果循環,到此為止。

一切恩怨情仇,一切因果輪回,到此為止。

另有數句話獨獨傳入楊戩靈台之中,如扣金玉:

還是有點佩服喬達摩·悉達多的,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寥寥數字,把生苦描述的出神入化。此刻福至心靈,該為歡喜,莫作那世間兒女情長,悲悲戚戚。千年之後,定能再見。那時候,會踐行那時的誓言——再不分開。

封天台上,桃花如雨,飄飄蕩蕩,仿佛挽留,悼念,訴說,追憶……

耳畔是眾仙家的驚呼,靈台裏,是師父的歎息。

他們都感歎,本不必如此。

悟空微微一笑,那不是他慣常的有些嬉皮笑臉的笑容。

那一刹那,便是大遺憾,大功德,又是大歡喜,大解脫。

一切神識神念被完全斬斷、化入虛無中的那一刻,有滾燙的液體融入身心——那是楊戩的眼淚。

男兒有淚不輕彈,此刻灑盡仙淚。

作者有話要說:本文,快結束了。l3l4

(四庫書www.sik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