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什利
發現心理不應期
在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大俠郭靖學習“雙手互搏”的功夫,苦學良久,才掌握了入門的技術:左手畫方,右手畫圓。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這也是“一心二用”的體現。我們前麵說過,“一心二用”是可以通過練習來實現的,但是練習也不是萬能的。在同時進行兩個乃至多個任務的過程中,由於認知資源是有限的,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認知加工的“瓶頸”現象。
這就是“心理不應期”(psychological refractory period)。帕什利(Parshley)的實驗研究詳盡地論證了這個問題。
他讓一個被試者同時進行兩項認知任務,一項是聽覺任務,一項是視覺任務。,聽覺任務要求被試者辨別音調,即有一高一低兩個音調,向被試者呈現其中一個音,要求被試者報告聽到的是高音還是低音。視覺任務要求被試者分辨字母,即向被試者顯示不同的字母,要求被試者辨別並根據不同的字母按下不同的鍵。聽覺任務呈現的刺激(s1)和視覺任務呈現的刺激(S2)之間的時間間隔是可以係統變化的。實驗中要記錄被試者的反應時和準確率。
在S1和S2之間的間隔比較長的情況下,上述兩項任務實際上是相互錯開的,被試者能夠很好地完成。而隨著時間間隔逐漸縮短,兩項任務之間的重疊成分越來越多,這時,完成第一項任務所用的時間沒有變化,而完成第二項任務所用的時間就變得越來越長。這說明,被試者完成第一項任務的過程中,有的階段是不能同時處理第二項任務的,這種不能共享資源的認知階段正是加工中的瓶頸。第二項任務正是因為得不到同時處理而造成反應時間上的延遲,這就是心理不應期的由來。
那麼,加工中的瓶頸究竟發生在哪個階段呢?心理學家大致有三種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瓶頸出現在知覺階段。兩個任務都有感覺階段、知覺階段、反應選擇階段和反應產生階段,其中知覺階段不能同時進行。當第一項任務進入知覺之後,第二項任務可以繼續其感覺加工;但是在第一項任務完成知覺加工之前,第二項任務不能進入知覺加工。最後,第一項任務進入反應選擇階段和反應產生階段,這不影響第二項任務同時進行的知覺加工。
也有人認為瓶頸出現在反應選擇階段。第一項任務和第二項任務的刺激可以同時進行感知覺加工,而當第一項任務進人反應選擇階段時,第二項任務可以繼續其感知覺加工,但是不能進行隨後的反應選擇。直到第一項任務進入反應產生階段,第二項任務才能繼續進行反應選擇。
還有心理學家認為瓶頸出現在反應產生階段。兩個任務前幾個階段可以同時進行,但當第一項任務進入反應產生階段時,第二項任務不能產生反應;而且在第一項任務的反應結束後,第二項任務的反應還要經過一個“不應期”才能產生。
注意瞬斷(attentional blink)現象與心理不應期有著密切關係。注意瞬斷指的是,在快速連續地呈現兩個目標刺激的情況下,第一個目標刺激出現後的數百毫秒的時間內,人無法準確地辨別甚至檢測出第二個目標刺激。不同的刺激都可以產生注意瞬斷現象,包括字母、數字、單詞、幾何圖形和顏色等。一般來說,當大腦在間隔不到300毫秒的時間裏同時處理兩件事情時,大腦對於第二件事情的反應就要慢一些。
心靈智慧點滴
在進行有意識的思考和工作時,人的大腦隻有在持續不問斷地處理一件事務的時候才能發揮出最佳功能。所以,要實現注意的分配,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其中必須有一項或幾項活動已經達到熟練甚至自動化的程度,否則效率和準確率都會大大下降。
有時候一心二用還會帶來危險,比如在開車時,無論是喝水還是聽音樂或梳頭、打電話等都會帶來危險。特別是在打電話時更為危險,所以在開車時一定不要打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