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的父母也十分關注青少年的成長。他們在質樸的處世方式中,更多地關心青少年的成長與教育,他們在工作之餘總是盡可能地與青少年們呆在一起。一家人不斷地進行各種遊戲,從棋類到拚圖比賽,幾乎所有的益智遊戲。
隨著兒子年齡的增長,家庭中的環境已無法滿足比爾·蓋茨天賦的進一步發揮。小比爾有時會責備母親智力不足呢!於是,父母把目光投向社會,積極為比爾尋找屬於他的空間。在一次活動中,比爾·蓋茨給班上準備一份報告,叫《為蓋茨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這篇報告幾乎成了全家人的事,他的外祖母幫著弄封皮,連父親也插手幫忙,氣氛很活躍。
小學畢業後,父母在征求比爾·蓋茨意見後,送他進了湖濱中學。在湖濱中學,比爾癡迷上令他今後傾注畢生精力的計算機。
比爾·蓋茨在湖濱中學讀書時,常按個人的興趣愛好來安排學習。比爾·蓋茨在喜歡的課程上下工夫,學得非常棒,如數學和閱讀方麵。每次父母看到比爾拿回來的成績單,盡管他們知道比爾在一些課程上會學得更好,但他們並沒有拉下臉來責備比爾·蓋茨。
中學畢業後,比爾·蓋茨很想到哈佛大學去讀書,這也正是父母們最大的心願。幸好,比爾·蓋茨的父母並沒有像其他父母那樣把青少年看作個人的私產,必須讓青少年們來完成父母喜歡的事。經過冷靜思考後,父母放棄了讓兒子當律師的想法,讓比爾·蓋茨在大學領域裏自由發展。這一點幫了比爾·蓋茨的大忙。
但一年後,更大的難題擺在了比爾·蓋茨的父母麵前:比爾·蓋茨要離開哈佛,放棄錦繡學業,與別人一起創辦計算機公司!
比爾與父母多次交談,平靜地表達了個人的想法。了解兒子秉性和誌向的父母又能說什麼呢!或許兒子的天賦與計算機事業是最佳的切合點吧!比爾·蓋茨便毅然離開了令億萬學子向往的哈佛大學,開始在軟件領域大展宏圖。
有人說蓋茨大學輟學去創業,可見學習與成功是無關緊要的。實際上蓋茨從來都是一個好學上進的青年。不讀大學並不是不愛學習。
世界首富蓋茨“裸捐”已經很久了,他為何不給孩子留遺產?因為他自己靠學習和努力獲得了今天的一切,他不希望子女光知道依賴父母的財富,而不知道學習和奮鬥。
為了青少年將來的健康成長,希望青少年努力學習,早日成功,不要太依賴父母了。
休病自學的三毛
三毛是著名台灣作家,原名陳平,原籍浙江定海,1943年生於四川重慶。
三毛
1948年底,舉家遷居台灣。童年的三毛並未立誌當一名作家,卻喜愛美術,她幻想將來成為一位畫家的妻子。
三毛小時曾讀過一本《三毛流浪記》,對她影響很大,從此便沉迷於書海之中了,瘋狂地愛上了文學。長大後開始寫作,她不署名陳平,而以“三毛”為筆名,作為紀念。讀小學、中學時,三毛的文章寫得不錯。在小學時,她便開始給報刊投稿了,參加學校講演的稿子都是她親筆寫的。在初中,她還學過寫詩。
三毛早年的人生道路是崎嶇坎坷的。就讀於台北某女中時,三毛對數學不感興趣,成績很差,教師則以此嘲諷她,好強的三毛為不受歧視,發奮用功,終於獲得了好成績。但這位教師卻誤為“作弊”,竟在她臉上畫圈,叫她繞跑道跑,在她幼小的心靈上留下巨大的創傷,患了嚴重的厭學症。她父親得知此事後,讓她休學。
從13歲到20歲整整7年的時間裏,三毛都是在家自學的。她的父親陳嗣慶是一位律師,母親終進蘭也有很好的文學修養,都耐心教導她。回憶往事,三毛說:“不是媽媽的熏陶,我寫不出來這許多文章。”在那段不短的歲月裏,三毛用功讀書,孜孜不倦。她讀唐詩、宋詞、《古文觀止》、看《紅樓夢》、《水滸》……學繪畫,彈鋼琴,還學會了英、日、法、德文,尤為出色的是西班牙文學。
20歲那年,三毛的好友鼓勵她進大學求知。在得到台灣我國文化學院院長張其昀的允諾後,三毛進該校深造。最初她學的是哲學,兩年後轉入新聞係。在大學讀書時,她的教師讀了三毛寫過的一篇3萬多字的文章後感動得哭了,認為三毛是他的學生中“最有才華”的一位。
三毛出版過十多本著作,大都是散文集,其中有《雨季不再來》、《稻草人手記》、《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溫柔的夜》、《夢裏花落知多少》、《背影》、《送你一匹馬》、《傾城》、《我的寶貝》等。三毛還譯有《蘭嶼之歌》、《娃娃看天下》等書。後者是1000頁的西班牙漫畫書。為譯此書,三毛與丈夫荷西曾曆時8個月,每天晚上不看電視,將門鎖上,工作到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