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滿懷激情地把漫遊世界的所見所聞,揮筆成篇。她寫的多是真實的事情,自稱其作品“幾乎全是傳記文學式”的。她還說過,“我並不是作家,隻是一個生活的記錄者”。她的作品自成風格,生活氣息濃厚,感情真摯。有人評論她的作品風格是“樸實、自然、坦率、真情”。

20世紀70年代中期,三毛的作品在台灣極為暢銷,一度出現過“三毛熱”。有人說,三毛在台灣文壇掀起了撒哈拉沙漠的風暴,讓喜愛她的讀者噙著淚水,帶著微笑,注視著她的足跡,從沙漠到海島,撥動了無數讀者的心弦。1986年她還被評為“台灣最暢銷書十作家之一”。

一位台灣作家指出,三毛的文筆清新通俗,具有強烈的個性,這可能是她的作品特別受讀者歡迎的原因。一位台灣心理學教師分析說,三毛將南美洲描寫得那麼好,事實上那兒卻是戰火連天,充滿人間的苦悶。生活既然有這麼多的苦悶、束縛,尤其年輕人,麵對著現有製度下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大家多麼希望在精神上暫時舒放自由一些,逃避到一個沒有戰爭,沒有恨,到處充滿愛的世界。這也許是三毛文章受歡迎的原因。

三毛女士小時候因病休學,一直在家自學,長大後她會多國語言,英姿颯爽,足跡踏遍全球,成為非常有名的作家。

齊白石學畫

齊白石於1864年1月1日出生在湖南湘潭杏子塢星鬥塘的一個農民家庭。小時候家境十分貧寒。齊白石在7歲時,靠母親變賣從燒飯用的稻草中撿拾的穀子,上了幾個月的私塾“發蒙”。之後,終因生活窘迫而輟學,他砍柴、割草、牧牛,同時個人習畫。荷花、桃花、喜鵲、公雞、垂釣老人、采蓮婦女……隻要有機會拿起畫筆,他就會細心地捕捉身邊美好的事物。

12歲那年,父親叫他學門手藝。齊白石少年時候身單力薄使不動犁耙,被送到一個木匠家當了學徒。他先學做粗工,一年後改學雕花木工,當了細木匠,很快聞名全鄉。為了真正掌握雕花技巧,他不僅細心琢磨,還苦練繪畫。一天,齊白石跟師傅出去做活,在雇主家見到了一本乾隆年間翻刻的《芥子園畫譜》。他如獲至寶,與雇主好說歹說借了回去。回家後,他跟母親商量好,從每月工錢裏拿出一點錢來買紙和顏料,一筆一畫地臨摹起來。白天幹活晚上畫畫,經常畫得兩眼酸痛,連鼻孔也被照明用的鬆明子熏黑了。

半年後,一部《芥子園畫譜》全部被他臨摹了下來。從此,這本畫冊成了他的美術教科書。10多年的木匠生涯中,他曾以紮紙出身的蕭傳鑫為師學畫“影像”,後來兼做“描容”。其接觸藝術之始,就生根於人民生活和民間藝術傳統的審美情趣之中。齊白石不僅虛心向書本、師傅學習,而且特別注意“師法自然”,在實踐中學習。最初,齊白石畫的蝦,長臂和軀幹變化不多,長須也大多畫成平擺的六條長線。他個人很不滿意。於是,他在家中案頭擺了一隻大海碗,碗裏養著幾隻活蹦亂跳的小蝦。齊白石每天都在碗旁仔細觀察小蝦的活動。從此,他畫的蝦就更加神態多變,活靈活現了,直到27歲,齊白石才有機會拜師本鄉文人畫家胡沁園學畫工細花鳥草蟲,從師陳少蕃學習詩文,向本地畫家甕塘居士譚溥學山水畫等。自此,他這個木匠兼畫匠,從生活的最底層起步,邁向茫茫無涯的藝海和人生。

齊白石32歲,那年他的家鄉來了一位號稱是稱篆刻名家的文人,求他刻印的人很多。齊白石也拿了一方壽山石去求刻名印。過了幾天去取,此人退還石章說:“磨磨平,再拿來刻!”白石見石章光滑平整;但既然這麼說,隻好磨了再拿去,那人看也沒看,隨手擱在一邊。又過了幾天去問,仍退還石章,倨傲地叫白石回去再磨,白石氣憤之下,收回石章,決心個人學刻印,並當夜用修腳刀刻成一方印。從此他不斷向友人請教刻印方法,並參用雕花手藝,慢慢地學起篆刻來。

木匠出身的齊白石,30多歲時,已成為民間畫匠能以繪畫為業了。他愛好刻印,一次他看到非常有名篆刻家黎微刻印,就向他學習,他問黎的弟弟鐵安說:“我總刻不好,怎麼辦呢?”鐵安對他戲說:“你呀,把南泉衝的楚石,挑一擔回去,隨刻隨磨,刻它三四大盒,都化成石漿,印就能刻得好了。”齊白石一聽,就發憤努力,經常弄得東麵屋裏漿滿地,又搬到西麵屋裏去刻,正是這樣的刻苦努力,使他後在篆刻藝術方麵達到很高的水平。

齊白石是造詣很高的現代繪畫大師,繼清末民初海派畫家之後,他把傳統中國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他的人品、繪畫、詩句、書法、篆刻,無不出類拔萃。他的風格對現代乃至當代我國畫創作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齊白石出身農民家庭,原來隻是木匠,後來才學畫,學篆刻的時候已經40多歲,這種自學精神很令人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