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應變的急才
前蘇聯中央電視台女播音員、國家獎金獲得者列昂節耶娃有一次給觀眾介紹一種摔不破的玻璃杯,幾次準備試驗都很順利,真不巧,正式播出時竟摔得粉碎。如果當時她驚慌失措,就必然目瞪口呆。列昂節耶娃不愧是人民演員,她非常鎮定地靈機一動:“看來發明這種玻璃杯的人沒考慮我的力氣。”幽默的語言,一下子使自己從窘境中擺脫出來。特別是當演講博得聽眾的共鳴時,演講者要注意控製自己的感情,使自己的感情瀑布不放任自流。
列昂節耶娃在一次主持少兒節目時,還未開口就聽見那隻準備給觀眾看的鵝先叫了起來,她就從“鵝叫”這件事聯想開去,將它擬人化了。她馬上鎮靜地說道:“小朋友們,你們聽到了嗎?咱們今天請的客人已經不耐煩了呢,節目就開始吧!”天衣無縫,就好像原來就是如此設計的。
隨機應變的急才是指在隨時隨地的語言交往中,自己或者他人的言語行為出現突發事件或意外情況時,能靈活地、迅速地、恰當地做出反應並進行處理,應變力就是這種反應和處理能力。
孔子家禽
《世說新語》曾記載過一個姓楊的9歲小孩堪稱天才的故事。一天他家來了位叫孔平君的客人,他拿出楊梅招待。孔平君指著楊梅開玩笑說:“楊梅是你們楊家的果子啊”沒料到孩子立即以孔平君的姓氏應聲答道:“沒聽說孔雀是孔子家禽啊!”
從對方的姓聯想開去,把孔雀稱作孔家禽,以此謬論,當即有力地反駁了對方。
應變的語言總是與平和心境聯係在一起的。要想提高應變力,必須注意控製個人的感情。如聯想豐富,往往能說出許多“神來之語”,所以要提高應變力往往可以就對方、對方的話或身邊的事聯想開去。
詩變詞
傳說有位書法家給慈禧太後題扇,上寫王之煥的詩:“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不料,這書法家疏忽,少寫了一個“間”字,慈禧看後大怒,認為書法家欺她沒學識,便要問其死罪。
這時,書法家急中生智,忙道:“太後息怒!我這是用王之煥的詩意填寫的詞啊!”當即念道:“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那時題扇不點標點,書法家巧斷錯,將漏了字的詩變成一首絕妙好詞,便慈禧太後聽了轉怒為喜。
要隨機應變,就要了解聽眾,熟悉聽眾。隻有掌握了聽眾的思想狀況、心理特征,說話才能有的放矢,達到預期的效果。要善於捕捉對方的情感反應。迅速做出反饋,隨時調整某一部分內容或某一部分結構。
將錯就錯
評彈唱家馬如飛一次在唱《珍珠塔》時不慎把“丫環步出了房”唱成“出了窗”,聽眾哄堂大笑。
馬如飛毫不驚慌,鎮靜地補一句:“到陽台自去曬衣”,聽眾報以熱烈的掌聲。
不料他一疏忽,又把“六扇長窗開四扇”唱成“開六扇”,這時觀眾靜聽他如何補誤。隻聽他唱道:“還有兩扇未曾裝”。頓時,滿堂喝彩,馬如飛取得了反敗為勝的更大效果。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由於時間緊促,不容周全地考慮。這“一言”難免有錯,這就靠表達者的應付能力渡過難關,將錯就錯,彌補原有失誤,把交流繼續下去。
轉移話題
提起中野良子,許多人都非常熟悉。她塑造的電影《追捕》中的真由美形象,到現在還令人念念不忘。正當良子在日本當紅的時候,她毅然淡出演藝圈,做起了和平大使,說起來也有20多年了。
“真由美”的藝術形象對人們的影響太深遠了,以至於20多年後人們的問題依然離不開《追捕》,離不開“杜丘”,離不開“真由美”,而中野良子流露出的對中國觀眾的摯愛和感激之情也令人動容,也許“真由美”並不是她塑造的最成功的藝術形象,但絕對是她認為的“銀幕化身”。中野良子滿懷深情地說:“20多年來,無數中國觀眾喜愛‘真由美’這個人物,自己也一直沉浸在這個人物的世界之中,我無比感謝中國觀眾對我的厚愛,正是這種厚愛,給了我一種巨大的力量,使我不斷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去努力奮鬥。”
看過日本影片《追捕》的觀眾都不會忘記這個鏡頭:在“啦呀啦”的優美旋律中,在一望無垠的原野上,在東京警視廳警探的圍追堵截下,真由美與杜丘相擁在馬上馳騁,她長發飄飄,英姿颯爽……她和“杜丘”堪稱是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觀眾最熟悉和喜愛的銀幕形象,“真由美”的扮演者——日本影星中野良子也成為無數中國觀眾心中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