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這樣的:自我成功與重塑命運的工具是相同的——信心與愛心。
在海倫·凱勒所著的《我的一生》一書中,有感人肺腑的深刻描寫:一位年輕的複明者,沒有多少“教學經驗”,將無比的愛心與驚人的信心,灌注入一位既聾又啞又盲的小女孩身上——先通過潛意識的溝通,靠著身體的接觸,為她們的心靈搭起一座橋。接著,自信與自愛在小海倫的心裏產生,把她從痛苦的孤獨地獄中解救出來,通過不懈努力,將潛意識那無限能量發揮出來,引導個人走向光明。兩人手攜手,心連心,用愛心和信心互相支撐著,經過一段不足為外人知道的掙紮,喚醒了海倫那沉睡的意識力量。一個既聾又啞且盲的少女,初次領悟到語言的喜悅時,那種令人感動的情景,實在難用筆述。海倫曾寫道:“在我初次領悟到語言存在的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興奮不已,那是我第一次希望天亮——我想再沒其他人,可以感覺到我當時的喜悅吧。”
身為殘疾人的海倫,憑著觸覺——指尖去代替眼和耳——學會了與外界溝通。她10歲時,名字就已傳遍全美,成為殘疾人士的模範——一位真正的由弱而強者。
1893年5月8日,是海倫最開心的一天,這也是電話發明者貝爾博士值得紀念的一日。貝爾博士這位成功人士在這一日成立了非常有名的國際聾人教育基金會,而為會址奠基的正是13歲的小海倫。
若說小海倫沒有自卑感,那是不確切的,也是不公平的。幸運的是她自小就在心底裏樹起了堅定的信心,完成了對自卑的超越。
小海倫成名後,並未因此而自滿,她繼續孜孜不倦地接受教育。1900年,這個20歲通過語法、凸字及發聲這些手段獲得超過常人的知識的姑娘,進入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學習。她說出的第一句話是:“我已經不是啞巴了!”她發覺個人的努力沒有白費,異常興奮地,不斷地重複說:“我已經不是啞巴了。”4年後,她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受到大學教育的盲聾啞人,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海倫不僅學會了說話,還學會了用打字機著書和寫稿。她雖然是位盲人,但讀過的書卻比視力正常的人還多。而且,她寫了7本書,比“正常人”更會鑒賞音樂。
這個克服了常人“無法克服”的殘疾的“造命人”,其事跡在全世界引起了震驚和讚賞。她大學畢業那年,人們在聖路易博覽會上設立了“海倫·凱勒日”。她始終對生命充滿信心,充滿樂觀,充滿熱忱。她喜歡遊泳、劃船以及在叢林中騎馬。她喜歡下棋和用撲克牌算命;在下雨的日子,就以編織來消磨時間。
海倫·凱勒,憑著她那頑強的信念,終於戰勝個人,體現了自身的強者價值。她雖然沒有發大財,也沒有成為政界偉人,然而,她所獲得的成就比富人、政客還要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她在歐洲、亞洲、非洲各地巡回演講,喚起了社會大眾對身體殘疾者的注意,被《大英百科全書》稱頌為有史以來殘疾人士最有成就的由弱而強者。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評價說:“19世紀中,最值得一提的人物是拿破侖和海倫·凱勒。”
自我成功與重塑命運的工具是相同的——信心與愛心。自信是人對自身力量的一種確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實現所追求的目標。
自信不能停留在想象上。要成為自信者,就要像自信者一樣去行動。我們在生活中自信地講了話,自信地做了事,我們的自信就能真正確立起來。麵對社會環境,我們每一個自信的表情、自信的手勢、自信的言語都能真正在心理中培養起我們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