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持之以恒的能力(2)(1 / 2)

張騫出使西域問佛名故事畫位於初唐第323窟主室北壁,以全景豎軸式連環畫描繪了故事內容,每組畫麵均有榜題,榜題字跡有的保存清晰,有的已模糊不清,共四組畫麵。第一組畫麵:漢武帝手執香爐與眾臣在“甘泉宮”前跪拜金人。第二組畫麵:漢武帝同眾多大臣給張騫送行,張騫帶侍從牽馬持節向漢武帝辭別;第三組畫麵:張騫和侍從在赴大夏國的途中;第四組畫麵:張騫和侍從翻山越林到達了大夏國,城內佛塔高聳,城外有兩僧人相迎。

曆史上張騫出使西域目的是聯絡中亞國家,共同進攻匈奴,並非去問金人名號,這是佛教徒偽造曆史,杜撰的故事而已,目的是為了提早佛教傳入我國的時間,是抬高佛教地位的附會之作。但張騫出使西域名垂青史,開拓絲綢之路的曆史功績是真實可信的。此幅故事畫是現存最早的張騫出使西域圖,是研究絲綢之路曆史、佛教東傳史和中外交通文化交流史極為珍貴的形象資料。

張騫引入石榴,有一則傳奇佳話。張騫在西域安息國的住家門前,有一顆石榴樹,原本缺水而瘦小幹枯,張騫惜之,經常為它澆灌,幾年後長得枝繁葉茂,花開似火。後來張騫要回中原前夕,突然來了一位女子,請求與他一同前往我國。張騫唯恐是安息國的宮女想逃亡,為免節外生枝而拒絕了她。

張騫回國時,帶著那棵已經日久生情的石榴樹,途中卻遭匈奴人俘虜,慌亂中竟不知將石榴樹失落於何處。等他回到長安,在城外拜見出城迎接他的漢武帝時,忽然有一位紅裙綠衣的女子,氣喘籲籲地向他奔來。

張騫大吃一驚,來人不正是那位要求一同回中土的女子嗎?張騫問她目的為何,那姑娘垂淚回答:“奴隻求回報澆灌之恩。”說完力竭倒地不起,隨即化成一棵石榴樹,正是張騫所失落者。張騫恍然大悟,向漢武帝稟報了原委;漢武帝大喜,命花工將之移植禦花園中,從此中土就有了石榴。後人因此而尊張騫為五月石榴花花神。

讓張騫名垂青史的,是他的冒險精神與持之以恒、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從西域引進的汗血馬、苜蓿、石榴、葡萄、胡瓜等多種動植物,對於漢朝國力的擴充,以及漢民族農業、文化的發展,都有關鍵性的貢獻。由於他曾多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交通的通道,促進了東西方的了解與交流,才有後來的絲路;可以說,張騫是絲路的開拓者,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世界級的英雄人物,和唐朝西行求佛法的玄奘、明朝七次下西洋的三保太監鄭和,同為我國最偉大的冒險家;作《史記》的司馬遷稱他“鑿空西域”;近代非常有名學者梁啟超稱他為我國古代“第一奇男子”。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騫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於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製。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然而,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11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由於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幹糧和飲用水,一路上經常忍饑挨餓,幹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饑,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幹納)。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係,但苦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願。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他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遊安局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