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曆盡千辛萬苦,於13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係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大千世界,每一個人本來都默默無聞,立足於自己腳下的一方土地,通過不懈努力,憧憬成功。上帝永遠是公平的,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有一種火山迸發的力量在燃燒——堅持。西漢張騫深入西域,出生入死,經過13年,為我國和西域(今天的西亞)之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七下西洋
鄭和(1371~1435),本姓馬,小名三保。昆陽(今雲南晉寧)人,回族。12歲入宮當太監,跟隨燕王起兵,立功,賜姓鄭,任內宮太監,時稱三保太監。他不僅精通文韜武略,足智多謀,處事果斷,具有組織、指揮才能,而且熟悉佛教和伊斯蘭教,容易和西洋各族人民接觸;從小受祖父、父親的影響,對西洋各國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他是統率下西洋的最合適的人選。西洋,指今天文萊島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沿岸一帶。
明朝初年,我國已經成為當時的世界強國。為了進一步發展對外關係,擴大貿易往來,謀求與四鄰友好。明成祖決心派遣一支船隊,出使西洋。當時的我國造船業空前發達,航海技術相當進步,具備了在海上遠航的必要條件。1930年在福建長樂縣發掘出土的鄭和親自立的石碑,詳細地記載了他7次下西洋的情況。
1405年6月,明成祖派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出使西洋各國。鄭和率領由62艘大海船和將士、醫官、水手、內監、翻譯、采辦、工匠、書算手等27800餘人組成的龐大船隊,帶著大量的絲綢、瓷器、金銀、銅器、鐵器、布匹、水銀、雨傘和草席等40多種貨物,從蘇州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瀏河鎮)出海,經福州時,又操練準備了幾個月,於秋天南下,到達古越南占城,又經過南海,到東爪哇,中經舊港(三佛齊),越滿刺加(又名馬六甲)海,進入印度洋,先後到達錫蘭(今斯裏蘭卡)、印度西海岸、古裏等國家和地區,於1407年9月返回祖國。鄭和出色地完成了下西洋的任務,明成祖非常高興。
從1405到1433的28年當中,鄭和先後7次下西洋,是我國曆史上乃至人類航海史上空前未有的壯舉。每次他都率領2萬多人的龐大船隊,足跡遠達我國南海和印度洋,南到今天的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西北到今天的也門、伊朗和麥加聖地,西到今天的非洲東部索馬裏等,一共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比歐洲航海家哥倫布發現新航路到達美洲早60多年,比達·伽馬航行好望角早65年,比迪亞士到達印度洋早70多年。他是世界史上航行到達非洲赤道以南東海岸的第一人,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先驅。
每到一地,他都以大明王朝使者、商務代表的身份,拜會國王,贈送禮品,表示建立友好關係的誠意,邀請他們派遣使者訪問我國。他們注意當地人民的風俗習慣,尊重當地人民,平等互利地交換物品,換回許多珍珠、寶石、象牙、珊瑚、染料、藥材、椰子等貨物以及長頸鹿、獅子、鴕鳥、金錢豹等珍貴動物。西洋各國也不斷派使者回訪我國,派商人到我國經商。到五下西洋回國時,明成祖已先後接待了菲律賓、馬來西亞等17個國家來訪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