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播下了我國人民和各國人民友誼的種子。他們第3次出使到錫蘭時,把大批金銀供器、織錦寶幡等贈送給島上的寺院,並立碑留念。他們每到一地,都受到熱情歡迎。在越南占城,國王頭戴金冠,身穿五彩霞衣,騎著大象,率領500多名騎兵到碼頭迎接鄭和,一路上人們吹著椰殼筒,跳著民族舞蹈,隆重歡迎。直到現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還有用“三保”命名的港口、城市、廟宇,斯裏蘭卡首都的博物館裏,至今還珍藏著那時立的石碑。印度的古裏還保存著鄭和的紀念碑。
海上的“絲綢之路”,增進了我國人民同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促進了相互間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
鄭和下西洋顯示了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的水平。第一次出使西洋時,最大的一隻海船,長44丈,寬18丈,裝有9根桅杆,12麵風帆,可乘坐1000人,水手二三百名,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據參加航海的人記述,船舶“體勢巍然,巨無與敵,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動舉”。
船上儲積淡水,船體的穩定程度,抗沉能力,航海圖、羅盤針等等設備,既齊全,又安排得合理,具有很強的科學性。
整個船隊組織嚴密,指揮係統合理、分工明確、人員齊備、職責分明,所以在海上航行時,能夠戰勝狂風惡浪,日夜航行。這是15世紀世界上最龐大最先進的一支船隊。
在航海過程中,他們積累了大量的寶貴資料,精細地記錄了航行的全麵情況,並繪製了《鄭和航海圖》,隨航的費信、馬歡和鞏珍,分別著有《星槎勝覽》、《瀛涯勝覽》和《西洋番國誌》等書。當時我國造船業和航海業的技術水平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在我國可算婦孺皆知。為了紀念這位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1980年,我國政府將鄭和故鄉雲南省晉寧縣昆陽鎮“鄭和紀念亭”重新修葺一新,並且在滇池之畔新建了鄭和公園。文藝工作者還將鄭和下西洋的英雄事跡搬上話劇舞台,拍攝成電視連續劇。
古人雲: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一個人隻要強烈地堅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達到目的。持之以恒獲得成功的例子有很多:馬克思寫《資本論》花了40年,達爾文寫《物種起源》花了20年,司馬遷寫《史記》花了15年……從以上的“天文數字”裏,我們可以看到,要成就一番事業,需要有一顆持之以恒的心。
作為年輕的我們,更應該做到持之以恒。隻要我們持著恒心,邁著堅定的步伐,義無反顧地努力,一定能夠沐浴到成功的陽光。
10年才出一本書
曹雪芹的《紅樓夢》寫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相傳《紅樓夢》問世不久,曾轟動了當時的社會,並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了30年,被人視為珍寶。“當時好事者每傳抄一部,置廟市中,昂其價,得金數十,可謂不脛而走者矣”!所以,早在“五四”前,梁啟超先生曾高度評價說:這是一部“隻立千古”的鴻篇巨製。
曹雪芹(約1724或1715~1764)名霑,字夢阮、芹圃,號雪芹、芹溪居士。生於南京,祖籍河北靈壽。他的曾祖曹璽的夫人孫氏,是康熙皇帝的乳母。康熙即位後,派曹璽到江南去做織造宮,曆經祖父曹寅和父輩曹顒、曹,他們相繼做了65年的江寧織造,負責掌管宮廷所需要的各種織物的織造、采購、供應等,也是皇帝的耳目。康熙南巡,有5次都以江寧織造署為行宮。曹家的興盛,是完全和康熙一朝相為始終的。由於得到康熙的“天恩”,曹家才成為當時“家資巨萬”的“豪富”。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當時的名士,做過康熙的“侍讀”,對經史有相當的研究。善詩詞戲曲,也是有名的收藏家。他熱心於書籍刊刻,非常有名的《全唐詩》就是由他主持刊印的。所以,曹雪芹自幼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
大概16歲前,曹雪芹經曆過一段“錦衣紈絝”的“公子哥兒”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長。康熙末年,四皇子雍正奪得皇位。他一上台,就殘酷鎮壓打擊他的眾多政敵。1727年(雍正五年),雍正以“屢忤聖意”為借口,將曹家革職抄家。不久,又遭另一次更大的禍變。從此,曹家失去了貴戚的保護,家道衰敗,一蹶不振。曹雪芹“舉家食粥酒常賒”,過著流浪的生活。傳說,他曾投宿一些富有的親戚家,但都遭到了冷遇,甚至住過王府的馬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