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全部吧,其中一部分是在下班時間內長的。”

比爾很有禮貌地回答:“是的,先生,你說得對極了。所以我隻剩去一部分而不全部剃掉。”

乍看起來,馬克·吐溫的話似乎有點荒唐,在賣弄玄虛,其實不然,這裏用的不過“地道”的“幽默思維法”。這位活生生的大作家,竟如此正兒八經否認自己的存在,這種超脫的情趣,強烈地相互矛盾,自然而然地令人們感到十分滑稽可笑。

比爾說“所以我隻剃去一部分而不全部剃掉”,也是稚氣的小孩子的話,是很幽默的,可見不論是大名鼎鼎的馬克·吐溫先生或者是這位名不見經傳的比爾先生,他們都保持著童心。

幽默與樂觀

有一次,林肯在叢林裏遇到一位老太婆,她對林肯說:“你是我見到過的最醜的一個人。”

林肯笑了,說:“我倒不以為然,你卻應當待在家裏不出門啊!”

這個故事,是林肯親口給人們講的。林肯的這番趣談,使聽眾前仰後合,又使人們覺得:他是多麼頑強,多麼自信啊!他敢於麵對生活,他敢於笑自己,是一個心地誠實的人,能夠經受住曆史長河的考驗,這絕不是偶然的。

說話幽默是一個人對待生活態度的反映。是對自身力量充滿自信的表現。恩格斯曾經說過:“幽默是表明工人對自己的事業具有信心並且表示自己占有優勢的標誌。”

有樂觀的信念,才能對於一些不盡人意的事也可泰然處之。

巧用幽默脫困境

非常有名的古希臘寓言家伊索出身是奴隸。有一次,主人派他進城去。半路上,他偶然遇到一位法官,法官嚴厲地盤問他:“你去哪兒?”

“不知道。”伊索回答說。這樣的回答使法官起了疑心,於是把他投入監獄。

“然而,要知道,我講的全是實話,”伊索在獄中提出了抗議:“我確實不知道會進入監獄。”

法官聽後笑了起來,把他釋放了。

伊索作為一個奴隸,被投入監獄,也實在是處於逆境了。但他仍然對生活充滿樂觀,發掘著生活中的幽默。他既不抱怨法官,也不為個人困境太發愁。因此他的《伊索寓言》早在公元前6世紀就成為西方寓言開端,它以數以百計的獨立完整的一個個小寓言綴成,寓言的語言精明而有味,形象生動有趣,宛如一隻隻小蜜蜂,這和伊索本人的個性是分不開的。

善用比喻製造幽默

以語言犀利、鋒芒畢露見長的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在一次講演中勇敢抨擊赫胥黎了當時的社會對科學界極不公正的態度,他說:“科學,這位‘灰姑娘’開始升起火來,打掃房間,準備餐食;而到頭來人們給她的報酬,則是把她叫做賤貨,說她隻配關心低級的物資的利益。”

他60歲那年,懷著既沉重又難舍的心情辭去了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的職務,他在一次講話中說:“我的理智和良心已經向我指出,我已經無法完成這個公司職位的各項重要任務,所以我一分鍾也不能幹下去了。”

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痛心地講完上述話語後,又不無諧趣地對友人們說:“我剛剛宣讀完了我去世的官方訃告。”

要把話說得幽默,要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赫胥黎以擬人化的比喻,將教會和習慣勢力凶殘扼殺科學的猙獰麵目揭示得淋漓盡致,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他又風趣幽默地將辭職演說喻作“官方訃告”,這正是他自己複雜、痛苦內心的寫照。科學家如果沒有對事物入木三分的觀察力,是無論如何也說不出如此傳神的話語來的。

東拉西扯的幽默

幽默家在進行思維時,把兩件表麵似乎毫無聯係的事物牽扯在一起,從不協調中產生新的協調,從而產生幽默,我們不妨把它叫做“近遠聯想”。俄羅斯有一位非常有名的醜角演員杜羅夫。在一次演出的幕間休息的時候,一個很傲慢的觀眾走到他的身邊,譏諷地問道:“醜角先生,觀眾對你非常歡迎吧?”

“還好。”

“要想在馬戲班中受到歡迎,醜角是不是就必須具有一張愚蠢而又古怪的臉蛋呢?”

“確實如此。”杜羅夫回答說,“如果我能生一張像先生您那樣的臉蛋的話,我準能拿雙薪。”

這位傲慢觀眾的臉蛋,同杜羅夫能否拿雙薪,本無絲毫內在的聯係,在這裏杜羅夫卻巧妙地把它們牽扯在一起,從而產生了幽默,對這傲慢的觀眾進行了諷刺。

對於政治家、社會活動家來說,“近遠聯想”可使他們高瞻遠矚,也可提高他們的識別能力,因此,是他們的良師益友。

請看一則對話:

甲:你說足球和水球,哪個球門難守。

乙:我說什麼門也沒有後門難守。

簡略的兩句對話,巧妙地把“守球門”同“走後門”聯係在一起,抨擊了社會上走後門的歪風邪氣,也提醒掌握一定權力的人們要嚴把“後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