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心理成長篇(8)(1 / 3)

有個中學生回憶說:“小時候,無論什麼事情,都能直截了當地向父母表明自己的意見,給我的印象,父母簡直就像博士、教授一樣,什麼問題都能解決,還能講出許多深奧難懂的道理。無論有什麼煩惱,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得到父母的幫助。現在父母變了,他們根本不理解我。”究竟誰變了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發展可分為8個不同的時期:

①乳兒期:(0~1歲);

②嬰兒期:(1~3歲);

③幼兒期:(3~6、7歲);

④童年期:(6、7~11、12歲);

⑤少年期:(11、12~14、15歲);

⑥青年期:(14、15~25歲左右);

⑦成年期:(25~65歲);

⑧老年期:(65歲以後)。

青少年時期是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很重要的轉變時期,是童年向青年的過渡階段。這裏包括兩個心理發展階段:①少年期(相當初中階段);②青年初期(相當高中階段)。在這一關鍵時期,青少年處在長身體、長知識、長智慧、立誌向,並初步形成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時期。這個時期心理的主要特點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衝動性相互交錯的過渡時期。

從出生到少年期這個階段,是不自覺地和被動地接受教育的時期。這時兒童生活範圍極小,客觀世界是個模糊的概念。對人對自己對一切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多是重複父母的評論,也可以說是通過成人的眼睛去看客觀世界的。在這個時期家長的教育不管正確與否都能虛心接受,而且確信無疑。就是上小學後,也能把老師的話當做真理,奉為“聖旨”。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的生理如身高、體重等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生理的變化影響著心理變化,自我意識增強,開始把自己看做是成人了。隨著社會活動範圍的擴大,占據自己心房的不再僅僅是父母,而更多的是夥伴、朋友、集體和社會上許許多多的事情。這個時候,開始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不再簡單地遵從父母的權威,產生了自主自立的願望,總想擺脫成人的約束獨立行事。因而常常不滿意父母的細心叮嚀和無微不至的關懷,最怕別人把他們看成是小孩子。為了表現自己是大人了,有時候做些冒險的事情。心理學家稱這個時期是“心理斷乳期”,即“青春斷乳期”。

為什麼叫“斷乳期”呢?因為心理斷乳與嬰兒生理性斷乳相似。進入這個時期,一方麵意味著青少年長大了;另一方麵也意味著青少年在很多方麵還不適應,是個走向獨立的過渡時期,仍需要成年人的教育和扶持。

在這個時期的青少年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往往主觀上認為自己是大人了,但實際上知識貧乏,經驗不足,考慮問題不周密,行動上盲目性很大,仍帶有孩童時期的幼稚。這就形成了這個時期心理發展上的突出特點——半幼稚、半成熟、獨立性和依賴性交織在一起。心理發展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自覺性和衝動性。這個時期的青少年開始對人的內部世界和內心品質產生興趣,希望了解別人和自己的個性特點,自覺地關心自己的發展、自己的作用,並進行自我評價,但往往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表現在確立目標時,好高騖遠、脫離實際。雖然能主動自覺地參加各種活動,完成不用更多監督的任務,但容易感情用事,易走極端。對老師家長的要求合乎自己意願的就聽,不合心意的就盲目拒絕或頂撞。不善於控製自己的情感,易衝動,甚至鋌而走險,不顧後果。對勇敢與魯莽、民主與法製、友誼與義氣等缺乏正確的理解,往往重感情、講義氣。此時,如果得不到正確的教育引導,會出現不良的品德,或走向犯罪道路。據統計近年來青少年犯罪行為有增無減,而且年齡趨向低齡化。